11月CPI或微超5% 先動準備金后利率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物價走勢將沖高回落”,這一判斷已經成為市場共識。但是,物價何時沖高?沖至多高?則成為當下市場糾結的焦點。12月9日,滬指收挫37.6點,前一個交易日滬指亦跌近1個百分點,連續兩天的下跌…
“物價走勢將沖高回落”,這一判斷已經成為市場共識。但是,物價何時沖高?沖至多高?則成為當下市場糾結的焦點。12月9日,滬指收挫37.6點,前一個交易日滬指亦跌近1個百分點,連續兩天的下跌顯示市場對CPI和政策緊縮的憂慮。
種種跡象顯示,由于已采取的緊縮措施對物價走勢產生效果需要時間,即將公布的11月份CPI將明顯超過10月份的4.4%,并高于市場預期的高點4.8%,從目前趨勢看有很大可能達到5.1%,創全年物價的新峰值。
為抑制前期的物價“飛漲”,國家發改委在11月下旬連發9個通知管控物價。調控之后很多商品應聲而落,但這一價格回落更多是在11月末的幾日。而且,發改委價格司的官員還曾有一段耐人尋味的表態:12月CPI不會“破五”,而且會低于11月份。這一表述只前瞻地預測了年末的通脹形勢,而對11月的通脹壓力“顧左右而言他”。
市場對CPI的判斷較為悲觀,雖然機構對11月物價漲幅的預期判斷不一,但主流機構的預測值均在4.5%至5.0%之間,漲幅將超過10月份,其中美銀美林和瑞銀證券的預判值最高,為5%。
機構得出上述判斷的主要依據是,推高物價的一系列因素短期內并未因管制措施而明顯改變,食品價格仍將是決定當前及未來CPI上漲的關鍵因素。而食品價格推漲CPI的原因也在于,勞動力成本上升是一種必然趨勢。
基于這一對CPI的預期,不少機構認為,政策調整的窗口將在數據公布(12月11日)前后打開,這些政策包括提高存款準備金率和利率。
但是,在筆者看來,央行首先動用的政策工具應是提高準備金率,而是否加息或許要依12月份和明年1月份的通脹形勢而定。也就是說,可能的加息時點在明年1月中旬和春節期間。加息時點延后的原因在于,加息對于抑制食品價格高企效果有限,中央更主要倚重行政手段來管控物價,以及12月份CPI可能有所回落。此外,海外持續低利率的環境也繼續對中國的利率政策形成壓制,當前人民幣與美元的銀行間利率差已處歷史高位。
筆者同時認為,一旦央行再次加息,可能連續3至4次,利率最高提高1個百分點。而且,明年上半年緊縮的力度明顯大于下半年,因為明年上半年CPI壓力較大。翹尾因素集中在1月和6月,考慮到CPI環比上升趨勢,明年CPI高點可能在二季度出現。
經濟學家巴曙松預期,2011年及未來一段更長時期內,中國通脹率的中樞將有所提升,試圖回歸2%至3%的目標客觀上不太現實,也與提高農民收入、加快資源價格改革以促進結構調整等方向相悖。整體判斷,2011年的通脹中間值可能在4%至5%左右,相應的波動區間大約為上下1%,通脹峰值在個別月份可能突破5%,甚至6%,但仍難以突破8.7%的高水平。
瑞銀證券判斷,明年通脹攀升,但仍然可控。到目前為止,通脹率仍主要由食品價格推動,“核心”通脹仍然較低。與2007年不同,當前實體經濟并沒有“過熱”。但在全球實施量化寬松、利率水平較低以及通脹預期上升的環境中,央行將不得不收緊流動性、提高利率,并設定一個較低的貸款增長目標,以控制通脹。
來源:經濟參考報
- 上一篇:中國經濟不會陷入日本式危機 下一篇:劉煜輝:加息是個猜謎游戲
- [騰訊]
- 關鍵字: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