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7月采購經理指數降至52.3,私營經濟連續4個月增長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標普全球(S&PGlobal)3日公布的最新報告顯示,7月香港采購經理指數(S&PGlobalHongKongSARPMI)為52 3,略低于6月的52 4,連續4個月處于50點榮枯線以上。 指數表明,香港私營經濟實現連…
標普全球(S&PGlobal)3日公布的最新報告顯示,7月香港采購經理指數(S&PGlobalHongKongSARPMI)為52.3,略低于6月的52.4,連續4個月處于50點榮枯線以上。
指數表明,香港私營經濟實現連續4個月擴張,景氣狀況進一步好轉,但7月的增長較6月有所放緩。
報告指出,員工辭職造成企業人力短缺,就業人數重現跌幅,為挽留及吸納人才,企業調高薪酬,帶動了7月的人力成本上升。同時產出價格顯示,采購成本因運輸和原材料價格上漲而飆升。通脹壓力雖未紓緩,但私營企業對業務前景已重燃樂觀。
7月數據顯示,由于需求增長,企業連續第四個月實現增產。新訂單得益于疫情趨穩和防控政策放寬,也實現4個月連升,與產出情況相符。為應對當前以及預期需求,私營企業擴充采購與庫存水平。
出口數據顯示,由于疫情影響,內地需求受到沖擊,香港銷往海外和內地的訂單量分別第二和第十四個月萎縮。疊加船期延誤的情況,供應商表現連續15個月倒退。
價格方面,整體投入成本在7月連續22個月上升,升幅由采購價格與員工成本兩者帶動。受訪企業普遍指出,原材料和運輸成本上揚,推高了采購價格。而企業為保持人力規模,也調高了員工薪酬。企業稱銷售價格已連續5月上升,顯示投入成本出現通脹,但升幅在當前擴張期內最小。
報告指出,未來一年香港私營企業前景轉為樂觀,企業普遍期望疫情紓緩,特別是內地疫情防控措施放寬后,經濟得以持續復蘇。
標普全球經濟學家勞拉·丹曼(LauraDenman)表示,香港私營經濟7月持續好轉,但員工自愿離職觸發人力縮減,導致就業水平下跌,這是7月PMI最為消極的一面。企業雖提高薪酬,但似乎仍然難以招到合適人才。倘若人力短缺問題持續,可能延緩私營經濟復蘇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