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疫情、俄烏沖突等不確定性因素影響,2022年全球經濟增長前景如何?如何更好地推動抗擊疫情和復蘇經濟兩個輪子一起轉?部分參加博鰲亞洲論壇年會的人士分析,RCEP等機制有效促進了亞洲經濟體間務實合作,亞洲成為世界經濟復蘇的重要推動力,為更好重振經濟,必須進一步加強國際合作,包括縮小“免疫鴻溝”、保持供應鏈韌性、處理好債務和通脹等。
——疫情、俄烏沖突是全球經濟增長主要挑戰
“如今,全球經濟界和各國決策者都面臨著巨大挑戰,世界經濟接連遭受沖擊,危機此起彼伏。”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格奧爾基耶娃說,今年年會的主題“疫情與世界:共促全球發展,構建共同未來”十分契合當前的情況。
首先是疫情,過去兩年來,疫情顛覆了人們的經濟和生活。時至今日,疫情仍未結束。
其次是俄烏沖突。盡管各國受危機影響程度不一,但能源、糧食價格上升帶來的通脹壓力將影響世界各國,造成全球家庭收入進一步縮水。為此,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下調了2022年及2023年全球經濟增速預期。
“此外,金融環境的收緊還將進一步影響經濟恢復,高債務的脆弱國家受影響尤其嚴重。同時,氣候變化風險也在增大。”格奧爾基耶娃說。
博鰲亞洲論壇年會期間發布的旗艦報告《亞洲經濟前景及一體化進程》指出,2022年亞洲經濟仍將處于恢復進程當中,預計增速為4.8%。同時,亞洲經濟增長仍面臨諸多挑戰。其中,新冠肺炎疫情仍然是未來不確定性較大的因素之一。
報告認為,新冠肺炎疫情發展態勢、俄烏沖突后的地緣政治局勢、美歐貨幣政策調整節奏與力度、部分國家債務問題、關鍵初級產品供應、部分國家政府換屆是影響亞洲經濟增長的6大因素。
“多輪疫情沖擊、就業和返貧壓力巨大、發達經濟體政策溢出效應和政府債務可持續性,是許多亞洲發展中國家急需面對的重大挑戰。”博鰲亞洲論壇秘書長李寶東說。
“現在疫情已經讓全球損失了超13萬億美元,必須要采取措施避免下一次疫情。”博鰲亞洲論壇咨委、世界衛生組織榮譽總干事陳馮富珍表示,疫情仍在全球范圍肆虐,要一直保持警覺。
——機制建立促亞洲經濟體務實合作
今年1月,《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正式生效,全球最大自貿區揚帆起航。在與會人士看來,RCEP的正式生效將進一步推動成員國之間貨物、服務等貿易開放程度,亞太經貿合作將開啟新階段,也為全球經濟復蘇注入新動能。
“RCEP成員占全球GDP和人口的30%,市場體量非常大,其落地實施將給各方帶來巨大機遇。”博鰲亞洲論壇理事、凱騰控股董事長黃根成說,RCEP將促進區域間貿易、投資、出口、就業等合作,有效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過去30年,亞太國家快速發展勇立全球經濟潮頭。這得益于各方一直秉持開放合作、互利共贏的發展理念。”博鰲亞洲論壇理事、海南省常務副省長沈丹陽介紹,區域合作一方面包括了如RCEP、《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CPTPP)這類制度性雙邊或多邊開放,另一方面也有單方面開放。海南自由貿易港便是中國向世界開放擺出的“最佳姿態”,不僅為中國自身發展創造條件,也為亞太區域合作贏得商機。
“亞太國家始終堅持全球化及多邊主義,在這里,多邊貿易協定數量占全球50%以上。RCEP、CPTPP等機制將為亞太乃至全球經濟持續恢復注入新動能。”博鰲亞洲論壇咨委、聯合國前副秘書長兼亞太經社會執行秘書阿赫塔爾認為,RCEP為貿易競爭提供了“經濟治理維度”,將極大促進亞太貿易合作。
李保東說,亞洲是世界經濟復蘇的重要推動力。亞洲國家克服疫情沖擊、多邊規則失序等重重障礙,堅定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尋求實現全方位、寬領域的合作共贏,為全球化提供新思路,為多邊主義提供重要支撐。
——團結協作應對疫情等全球性挑戰
業內人士分析,各國要實現經濟復蘇不能單打獨斗,重振經濟必須加強國際合作。
其中,最緊要的是要繼續高度重視疫苗的可及性、藥物的可及性以及分享抗疫經驗。陳馮富珍認為,在縮小“免疫鴻溝”方面,盡管發達國家已經幫了很大的忙,但是發展中國家還需要更多的支持。她認為需要摒棄ODA(政府開發援助)的固化思維,鼓勵發展中國家開發產能,而不僅是接受捐贈。在發達國家和業界的幫助下構建有效的衛生醫療系統,需要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攜手合作,而不是彼此責備。
黃根成表示,在疫情后時代,要特別注重保持供應鏈韌性,在這方面亞洲國家和地區要持續深化合作。很重要的一點是要讓市場保持開放以及保持、歡迎投資。消除貿易壁壘可以創造一個更加開放的市場環境、更加優越的營商環境,這是穩定和不斷發展供應鏈的關鍵舉措。
“各國都應該為支持多邊主義發揮重要作用,讓我們一起努力,建設更強大、更有韌性、更可持續的世界。我們做得到,前提是我們要團結起來。”格奧爾基耶娃說,各國必須加強合作,維護并改善基于規則的框架。
格奧爾基耶娃強調,各國還要處理好債務和通脹。央行要果斷行動,釋放明確消息,財政支出要用在刀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