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金周一(4月18日)早上對港股通人民幣計價做出研判。
短期內,預計港股通人民幣計價直接影響可能相對有限,匯率也并非南向資金流入流出的主導因素。
但中長期的意義深遠。港股通人民幣計價有助于降低港股通投資持有的匯兌和盈利的折算敞口,吸引更多資金沉淀,改善流動性和成交活躍度,長期強化香港離岸人民幣中心地位并促進人民幣國際化。
2014年互聯互通開通以來,港股通累計資金流入已達到1.97萬億人民幣
4月11日,中國香港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表示,香港已完成對港股通南向引入人民幣計價的可行性研究,將展開籌備工作并與內地監管部門協商。港股通人民幣計價實施條件逐步成熟。
中金預判六大長期影響
降低港股通投資的匯兌敞口。根據現行的港股通交易與交收規則,投資者在買入賣出和持有港股通標的期間都需要承擔一定的人民幣匯率對港幣匯率的波動,包括結算匯率vs.參考匯率(結算匯率較參考匯率貶值則增加投資成本),以及買入時vs.賣出時的匯率變動(賣出結算匯率較買入結算匯率貶值則會降低投資收益)。
若用直接用人民幣計價,也可降低持這一匯率變動敞口,進而不排除將吸引更多內地投資者參與港股通機制,尤其是那些對匯率變動較為敏感的投資者。
降低企業盈利的折算敞口。港股通標的多數為業務在內地的中資企業,人民幣為主要收入來源。作為股價定價依據的每股盈利EPS由人民幣轉換為港元的過程中可能涉及匯率影響。
以人民幣計價則可以避免財務和估值指標由換匯而引起的損失,證券價格也可以更多反映公司基本面和運營價值。
吸引更多內地資金沉淀,有助于改善港股流動性和成交活躍度。
2014年底滬港通和2015年底深港通開通以來,南向資金持續流入,截至目前累計流入規模已經達到1.97萬億人民幣,南向持股分別占港股通標的和港股主板總市值的8.8%和5.2%左右,南向成交占港股市場總成交額的25%。
得益于此,港股市場整體成交活躍度也在不斷改善,主板成交日平均規模從2017年的872億港元(約111億美元)中樞抬升至2021年的1670億港元(約213億美元),換手率從2017年的63.9%抬升至2021年的97.2%。
不過相比2021年A股1614億美元和美股市場2277億美元的日均成交額,港股市場的成交活躍度依然偏低。
因此,港股通的人民幣定價可以減少一部分投資港股的匯率波動敞口,疊加中國內地居民資產配置拐點和港股投資多元化配置需求的大趨勢,預計有望吸引更多人民幣資金沉淀,進而有望提升港股通交易的活躍度和交易量。
鞏固香港離岸人民幣理財中心地位。除了滬深港通外,基金互認、深港通和債券通、粵港澳大灣區“跨境理財通”等相繼落地,香港與內地金融的互聯互通持續深化。
香港一直是人民幣國際化的最佳實驗區,也是布局離岸人民幣中心的最佳地點之一,肩負著人民幣國際化更進一步的樞紐角色。
當前,中國香港擁有中國內地以外最龐大的人民幣資金池,人民幣存款規模2022年初一度超過1萬億人民幣,較2017年初的5000億人民幣抬升明顯。未來更多人民幣資金沉淀也有望強化并鞏固香港作為離岸人民幣理財中心的地位。
促進人民幣國際化。長期看,人民幣需要逐步發展成為可自由兌換貨幣,并進一步發展成為與中國經濟體量相匹配的全球主要國際貨幣之一。
同時,人民幣國際化也有助于防范和對沖潛在的地緣局勢的變化和不確定性。
如果要在保持資本賬戶管制的前提下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的目標,那么打造一個離岸人民幣市場就是一條必由之路,香港則是不二選擇。
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中國公司特別是新經濟公司的聚集地、以及離岸人民幣的最大市場和清算中心,其優勢是不言而喻的。
因此,以滬港通人民幣計價為起點,促進人民幣在港股交易中的使用,未來逐步向更大股票和產品范圍(如衍生品或融資活動)、以及甚至更廣的投資者群體,都將為推動人民幣國際化打下基礎。
對潛在國際和地緣不確定性的對沖。在當前依然存在較大不確定性的國際和地緣局勢下,港股通的人民幣定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對沖可能的外部沖擊。
例如,針對香港金融體系的外部政策不確定性可能會對港幣和以港幣定價的股價產生沖擊,而人民幣定價有望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對沖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