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微觀成本是觀察宏觀經濟運行的窗口,當前企業成本有何新變化?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22日發布的《2021年企業成本調研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近年來我國減稅降費政策成效明顯,企業稅費負擔整體下降。與此同時,來自于風險的成本不斷增加,降低企業成本要從風險出發,通過提升治理效能以降低風險成本。
《報告》指出,2015年以來,通過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央和地方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降低實體經濟企業成本。尤其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降成本成為助企紓困政策實施發力點。
“通過階段性政策與制度性安排相結合,優化減稅降費政策持續合理降低企業稅費負擔,縱深推進‘放管服’改革著力優化營商環境,促進數字化轉型賦能企業降本增效,對減輕企業負擔、激發企業活力發揮了積極作用。”報告認為。
與此同時,《報告》也指出,當前既要關注微觀實體要素成本,更需分析各種不確定性以風險形態轉化而來的成本,如技術進步導致設備提前被淘汰、資產貶值、原材料漲價備貨增加、產品滯銷而導致庫存增加、企業應收賬款回收的不確定性、資金周轉慢融資成本上升、貨款拖欠、違約訴訟、政府合規性要求的變化、政策調整等轉化的成本,也可稱之為“風險成本”,其尚未完全反映在實體要素中、產品價格及供應鏈變化之中。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表示,當前既要關注微觀實體要素成本,更需要分析各種不確定性以風險形態轉化而來的成本,當公共風險水平上升,企業風險成本就會越大,其在企業成本的占比就不斷上升。
《報告》建議,降成本要從風險出發,通過提升治理效能以降低風險成本。在現階段,尤其要強調進一步通過營造良好的制度環境,以增加人力資本為導向優化收入分配格局、完善公共消費、促進公平與效率的融合,形成經濟政策與非經濟政策的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