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金融需要引入適當監管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據金融時報消息,互聯網金融的風起浪涌不僅吸引著公眾眼球,也愈發引起了監管部門的重視。而未來如何監管無疑左右著互聯網金融創新的方向。1月16日,2014中國互聯網金融高層論壇暨第七屆中國…
據金融時報消息,互聯網金融的風起浪涌不僅吸引著公眾眼球,也愈發引起了監管部門的重視。而未來如何監管無疑左右著互聯網金融創新的方向。1月16日,2014中國互聯網金融高層論壇暨第七屆中國電子金融年會在京召開,來自監管部門的人士對此進行了深入探討,討論焦點集中在互聯網金融業態發展、風險以及有效監管上。
與會專家表示,去年以來互聯網金融創新模式不斷翻新,并出現了跨界融合和模式衍生,這使得雖然業界對互聯網金融概念進行了很多探討,但仍未在其內涵和外延上達成共識。“大體上互聯網金融既包括傳統銀行通過網上銀行、手機銀行提供的服務即金融互聯網,也包括非銀行的互聯網企業,通過互聯網開辦的支付中介、信用中介業務。”銀監會副主席郭利根指出。從服務效果上看,互聯網金融確實滿足了廣大群眾的網絡支付、小額理財等金融的需求,成為金融體系的有益補充,可以說是實現普惠金融的重要手段。
中國人民銀行科技司副司長楊竑則從互聯網發展的趨勢,分析了互聯網金融產生的必然性。她認為,我國互聯網應用已進入到以跨界融合為特征的新階段。在這輪互聯網金融創新浪潮中,優勢互補的聯合服務模式特點非常顯著,金融行業加強與互聯網企業、電商平臺、第三方支付清算等機構的合作,為創新金融服務、提高金融產品質量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事實上,互聯網技術在證券、期貨等金融業務中已廣泛應用,這使得資本市場的網絡化和運作效率比較高。證監會副主席劉新華在談及互聯網金融在中國資本市場發展情況時透露,截至2013年年末,證券期貨行業建立了4651個網上交易的網點,證券期貨網上交易量分別占交易總量的78%和96%。特別是近年來,網上交易、銷售、信息披露發展迅速,網上交易已經成為主流的交易模式,得益于其方便、快捷的特點,這在提升資本市場的服務功能和服務水平上發揮了重要作用。
去年底,“三馬”聯合成立的眾安財險平臺的上線,無疑是互聯網金融創新最具標志性的事件,如今互聯網金融的觸角已經伸向了信貸、理財、保險等各個細分行業,那么這又會給與公眾最為相關的保險行業帶來哪些影響?
保監會副主席周延禮在論壇上分析了我國保險業與互聯網合作發展的四個階段。他認為,我國的互聯網保險已經進入了機構專營階段。尤其是近兩年創新非常多,一些財產保險公司基于互聯網經濟的需要,開發出了網購、退貨,比如貨運保險,網游賬號裝備保險等,另外還有微信支付的安全險等新型的保險產品,為新型的網絡保險提供了風險保障。不僅如此,互聯網保險在提高保險普惠性上,還表現出了獨特的作用和功能,從而與傳統的保險和金融交易形成了相互補充、相互促進。
中國人民銀行條法司副司長劉向民對此表示贊同,“從長遠看,互聯網金融發展對改善小微企業融資,優化金融資源配置,促進經濟發展,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促進我國金融體系的包容性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互聯網金融在促進金融創新和提升普惠性上的作用已不言而喻,但是創新也意味著風險的存在,一些P2P網絡借貸平臺的跑路事件以及許多人對互聯網金融信息安全的顧慮,也凸顯出了適時引入恰當監管的必要性。在場嘉賓一致認為,互聯網金融監管應當在防范風險、保護消費者權益、防止監管套利上下功夫。
“一些互聯網金融機構的定位在形式上還比較模糊,需要在現行法律制度下予以明確。部分新型業務邊界不清,缺乏有針對性的具體規定!眲⑿氯A如此表示,一些互聯網金融活動同時涉及到股權、信貸、支付等多種的法律關系,如何從多方面進行嚴格有效的監管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
劉向民對此觀點相似,他認為,互聯網金融機構的法律定位不明,特別是P2P網絡借貸平臺,稍有不慎就會進入到法律上一些灰色的地帶。而且在互聯網金融業務中,資金第三方托管機制缺失。比如P2P平臺的賬戶中會沉淀相當額度的投資者資金,如果沒有外部監管,很容易造成資金被挪用甚至是攜款跑路等風險。
針對風險問題,監管層不約而同地談到了具體的監管思路。郭利根表示,為此還要繼續研究加強互聯網金融風險的管控,目標是保障互聯網金融平穩健康發展,維護金融消費者權益。劉新華則建議借鑒國外的先進經驗,明確互聯網金融的監管體制和職責分工,完善法律法規體系和監管制度,避免監管缺位和重復監管。周延禮則談到,對專業的互聯網保險公司將來要有專門的監管辦法,切實維護市場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