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造假質疑 院士別唾面自干
來源:北京商報|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新年的第一個關鍵詞,院士。據媒體報道,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醫師王宇澄舉報他的導師、中科院院士王正敏涉嫌學術抄襲、科研成果剽竊、院士申報材料造假等問題。央視記者調查發現,其順…
新年的第一個關鍵詞,院士。
據媒體報道,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醫師王宇澄舉報他的導師、中科院院士王正敏涉嫌學術抄襲、科研成果剽竊、院士申報材料造假等問題。央視記者調查發現,其順利增選中科院院士的國產人工耳蝸發明專利,竟是簡單克隆自國外樣機。在此后就此事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經央視記者一再追問,王正敏承認確實仿制過國外產品的芯片線路圖。
事情鬧得這么大,驚動了央視,即使王正敏好意思賴著院士的稱號不撒手,其所在單位也不好意思任由羽毛被扯得七零八落。可惜,這只是大家的“以為”。
對于舉報,復旦大學學術規范委員會只看出了“學術不規范”的問題。護犢之心,司馬昭都知道了。但在院士這座榮譽殿堂里,還是有人愛惜羽毛的。最新消息是,王正敏2005年增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的時候,一共有7名院士推薦人。最近,其中4名推薦人向中國科學院寫聯名信,要求中科院對王正敏予以除名。
別說抄襲和作假了,就是“學術不規范”這樣的瑕疵,對于堂堂一個院士也是不能容忍的事故。特別是,如果院士造假牽涉到了舉報所說的騙取國家經費,那就不是學術問題了,而是法律問題了。這樣一個理應成為聚光燈下的問題,卻成為了一個燈下黑的問題,也沒看出司法機關對此表示出高度關注。如果此次這個院士造假風波又是一陣風,又是隨著關注度的下降而不了了之,那么此前科技部部長萬鋼對科研腐敗所表現出的憤怒和痛心如何收場?
院士已不只是一個簡簡單單的榮譽,而是負載了太多的利益在里面,比如這些年漸為人知的副部級待遇。否則,面對滔天的質疑,解釋無力的王正敏院士,也不至于選擇唾面自干,只要沒人趕就把院士的暖床坐穿。這其實是對院士群體的不負責任,使得整個院士群體為一個人的名譽背書。因此,還是那句話,是不是老鼠屎,必須拉出來遛遛。
此外,復旦大學學術規范委員會的調查以后還是少搞一些吧,勞民傷財的,傳遞的都是負能量。眾所周知,當前我們的高校是行政治校,學術規范委員會的獨立性會有多大的保障,沒人對此有太高期望。院士都是各大高校的寶貝,怎么會因為區區一些壓力和質疑就自廢武功,把當家的院士名額做減法呢?去年,一位80歲的院士向學校表達退休的意思,結果被堅決回絕,書記校長明確表態學校還要指望院士說話呢。
在我們的科研教育體制里,院士不僅享有崇高的學術威望,同時亦掌握了很大的學術權力。學術資源的分配固然是由政府來決定,但卻必須依托專家來實現。院士正是這個專家金字塔的塔尖。如果院士依靠這種學術權力而不公、不當地霸占資源,形成學閥學霸,那將不輸于個體造假和抄襲的體制短板。
延伸閱讀
- 上一篇:民間借貸亟待規范 下一篇:今日辟謠(2023年1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