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明年風險集中在房產市場變臉引發投資回落
來源:中國證券報|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根據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在明年經濟增速跌至目標區間前,以改革和創新為主。在經濟增速跌至目標區間后,以穩增長為主。穩增長時,也必須追求‘質量和效益得到提高又不會帶來后遺癥的速度…
“根據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在明年經濟增速跌至目標區間前,以改革和創新為主。在經濟增速跌至目標區間后,以穩增長為主。穩增長時,也必須追求‘質量和效益得到提高又不會帶來后遺癥的速度’,也就是在穩增長前提下將改革紅利釋放到最大。”
“QE退出依然是懸在新興經濟體乃至全世界頭頂上的達摩克里斯之劍。地方政府債務及與之相關的影子銀行問題可能會凸顯。在房產稅政策和流動性較緊的壓力下,房地產業景氣可能會有所下行。需警惕和防范這些因素共振帶來經濟硬著陸風險。”
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采訪的專家和券商分析師在展望明年經濟時,觀點不完全一致。有人認為,明年風險點可能集中在房地產市場變臉引發投資動力削弱,通脹上行超預期引發類滯脹風險,改革的短期陣痛與QE退出疊加可能加大經濟增速下行壓力。
樂觀者則認為,新型城鎮化建設大幕開啟、糧食安全戰略地位提升等有利于對沖投資減速、通脹上行風險,更重要的宏觀經濟政策會相機抉擇。改革短期可能會帶來陣痛,但風險暴露出來后,將會迎來更長遠的可持續增長。
房地產投資失速
VS新型城鎮化崛起
近期,短期經濟增速下行風險再次顯現。近日公布的12月匯豐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PMI)初值為50.5,降至3個月新低;11月,我國全社會用電量4485億千瓦時,同比增長8.5%,遠低于8月的13.7%。
海通證券(11.29,0.04,0.36%)宏觀分析師李寧說:“隨著改革推進,經濟長期增長潛力可能會得到釋放。具體到明年,經濟增速預計總體上會呈現逐季下行態勢。”中銀國際董事總經理程漫江認為,經濟增速下行風險可能會持續至明年上半年。
從長期看,經濟增速下行壓力還可能進一步顯現。根據中國社科院相關研究,2014年至2018年我國經濟長期增速,將經歷從工業化階段結構性加速向城市化階段結構性減速轉型。人口結構轉型、城市化、對福利重視等一系列供給側變量主導未來潛在經濟增長率。2013年至2018年,我國經濟長期增速預測區間為6.4%至7.9%。消費表現預計仍比較穩定。隨著世界經濟復蘇,出口勢頭向好是比較一致的預期,但風險因素依然存在。
國家信息中心經濟藍皮書顯示,新興經濟體或成為2014年世界經濟中的重要不穩定因素。新興經濟體經濟結構存在突出矛盾,國內需求不足,經濟增長動力趨弱。在增長放緩、資本外流和本幣貶值三者疊加因素作用下,部分國家金融乃至實體經濟可能出現危機,將影響所在區域經濟穩定。這將給我國出口帶來不利影響。
更為關鍵的風險是固定資產投資失速。專家認為,地方政府債務和影子銀行問題等因素會掣肘固定資產投資。中國社科院專家預計,2014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名義增長率為20.1%,實際增長率為18.5%,增速較今年有小幅回落。
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長殷劍峰尤為擔心房地產投資。他表示,在全國房地產市場已經出現結構性分化的情況下,不少地方的房價已在下跌。如房地產投資增速下滑超預期,可能會影響到明年GDP增速是否能達到7.5%。
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已提出,我國已經形成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同時要在中西部和東北有條件的地區,依靠市場力量和國家規劃引導,逐步發展形成若干城市群,成為帶動中西部和東北地區發展的重要增長極,推動國土空間均衡開發。專家認為,這將帶動較為龐大的基建投資,替代可能出現的房地產投資增速下滑。“新型城鎮化此前是‘只聽樓梯響,不見人下來’。現在,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已召開,新型城鎮化建設將盡快啟動。”
物價上行或超預期
VS糧食安全地位上升
在經濟增速預期下滑的同時,物價還存在超預期上漲的風險。部分專家認為,“類滯脹”出現將掣肘宏觀調控政策發揮空間,防控通脹需緊縮性政策,但是在經濟低迷情況下會進一步打壓經濟,因此尤其需要防范物價上行風險。
對物價走勢,申銀萬國首席宏觀分析師李慧勇說:“在產能過剩壓力下,物價上漲壓力是個案而不是總體。明年的物價上漲水平在2.8%至3%,不會出現滯脹。”
中國社科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副所長李雪松表示,預計2014年物價保持溫和上漲態勢,居民消費價格上漲2.8%,投資品價格上漲1.3%,漲幅都將略高于2013年的水平。
國家信息中心經濟綠皮書顯示,預計2014年物價漲幅比2013年有所擴大,對鮮菜、豬肉等農產品(8.06,-0.21,-2.54%)價格快速上漲和勞動力成本快速上升的風險應予以重點關注,預計2014年CPI上漲3.2%左右,PPI下降0.5%左右。
據綠皮書分析,物價先行合成指數在2012年6月達到谷底,其后一直上揚,至今未出現峰值,預示未來一段時期,我國物價水平仍將處于上升期。2014年,國內經濟穩中略降、產能過剩、輸入性通脹壓力較輕和糧食豐收等將抑制物價漲幅,但通脹預期增強、蔬菜和豬肉價格回升、勞動力成本上升、貨幣環境穩中偏松和翹尾因素增加將推動物價上漲。
另有專家預測,明年CPI漲幅可能達3.5%,物價上行存在超預期可能。
專家表示,決策層已看到物價上行隱憂,今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尤其強調糧食安全,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要穩住物價。只要糧食產量有保障,居民消費價格走勢就不會出現大的波動。豬周期的運行隨著養殖模式變化同以往相比也有所不同,豬價表現或低于預期。
改革陣痛不可避免
VS宏觀調控相機抉擇
展望明年,改革是最核心的關鍵詞,然而改革有時也會與穩增長產生沖突。專家認為,改革陣痛不可避免,但短期經濟如過快下滑,宏觀調控肯定會相機抉擇,以保障經濟在合理區間運行。
中國銀行(2.70,-0.02,-0.74%)國際金融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周景彤說:“全面深化改革對于經濟長期發展肯定是利好,但對短期增長而言,既有利好的方面也有利空的方面,最終影響的方向和大小取決于各種改革的節奏、力度及其配合的程度。比如房產稅、環境稅和資源稅的推出,有助于穩定地方財源,但房產稅同時可能影響房地產業和地方政府土地收入,從而對地方政府的財政狀況產生較大影響。”
中國社科院金融重點實驗室主任劉煜輝(微博表示,減杠桿、去產能、加強對國企治理的管理、加強對地方財政和投資的管束、清理銀行影子業務等舉措無疑對經濟短期增速產生影響。
李慧勇說:“最核心的是金融違約風險。利率市場化需收益和風險同樣市場化,兩者需匹配。高風險可獲高收益,低風險只能獲低收益。目前利率市場化的困局是,收益實現市場化,但風險并沒有實現市場化,依然被政府和銀行擔保。這導致國債、金融債等收益比較低的債券投資配置越來越少和社會資金成本上升,反過來也導致金融風險集聚。”
對改革過程中可能出現的種種問題,專家表示,只要政策應對得當,就可一一化解。宏觀調控基調和實際情況在多數時候有很大差別,可有效避免經濟短期滑出合理區間。
專家表示,不能因改革帶來影響就停止改革,而應進一步深化改革,關鍵是要落實好十八屆三中全會定下來的改革基調,用改革的精神、思路、辦法改善宏觀調控,提升生產要素使用效率,切實提升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
劉煜輝表示,改革的陣痛對長期是有大利的,它降低未來經濟的“尾部風險”,增強宏觀經濟穩定性。不應過分擔憂經濟增速下滑后的就業問題。由于服務業增長很快,目前經濟增長與就業的彈性可能正處于上升趨勢。我國現代服務業成長空間巨大,這種增長會持續很長時間,這本身是經濟向更均衡的成熟經濟體轉型的過程。“我國未來可能只要5%至6%的增速就可實現就業目標。”
專家一致看好未來改革推進和改革紅利釋放。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對方向明、見效快的改革,屬于地方和部門可以授權操作的改革,明年和近期就可以加快推進;對涉及面廣、需要中央決策的改革,要加快研究提出改革方案,制定具體改革策略,全面統籌和審定后,明年適時加以推進;對認識還不深入、但又必須推進的改革,要大膽探索、試點先行,找出規律,凝聚共識,為全面推開積累經驗、創造條件。
華泰證券(8.88,-0.02,-0.22%)研究所策略首席研究員徐彪表示,雖然無法準確判斷最核心的土地改革、財稅改革、國企改革分別屬于哪一個層級,但是可以大致猜測地方國企改革屬于第一類,央企改革以及混合所有制整體方案屬于第二類,土地改革和財稅改革要么屬于第二類、要么屬于第三類。這意味著,明年兩會前,資本市場的焦點很可能會聚集在省屬以及市屬國企改革上,試點地區的土地改革或許會有表現。
展望明年,改革是最核心的關鍵詞,然而改革有時也會與穩增長產生沖突。
專家認為,改革陣痛不可避免,但短期經濟如過快下滑,宏觀調控肯定會相機抉擇,以保障經濟在合理區間運行。
延伸閱讀
- 上一篇:25萬億城鎮化地方愛恨交纏 下一篇:今日辟謠(2023年1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