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工具頻出央行塑造流動性管理新格局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從逆回購常態化、短期流動性調節工具(SLO)、常備借貸便利(SLF)到到期央票續做,人民銀行今年以來不斷創新流動性管理工具。在我國金融改革快步推進之際,央行不僅將資金利率的形成機制進一…
從逆回購常態化、短期流動性調節工具(SLO)、常備借貸便利(SLF)到到期央票續做,人民銀行今年以來不斷創新流動性管理工具。
在我國金融改革快步推進之際,央行不僅將資金利率的形成機制進一步推向市場,還重新定義了其作為最后貸款人的角色,從而開創了我國流動性管理的新格局。
相機抉擇
對于中國金融市場的從業者而言,2013年6月,注定是一段難以忘懷的歲月。當時銀行間市場出現了史無前例的流動性緊張、資金利率不斷刷新歷史紀錄,銀行“差錢”成為大街小巷熱議的話題。
對于這場流動性緊張局面,分析人士給出了太多解釋,諸如商業銀行季末考核、端午節現金備付、外匯監管強化導致外匯占款流入減少、債市風暴帶來流動性騰挪空間收窄以及美聯儲量化寬松政策(QE)退出預期高漲,但真正起到決定性作用的是央行的態度。
今年春節過后,隨著外匯占款重新出現大幅流入,央行中止了長達半年多的滾動逆回購操作,正回購操作重出江湖,并逐步常態化,央行暫停在公開市場上投放流動性,在此期間資金面一直維持寬松狀態。
不過,在QE退出信號越發明確的情況下,新增外匯占款很快由正轉負,從今年1月份的6836.58億元一路萎縮至6月份的-412.05億元,流動性狀況迅速惡化。端午節假期前夕,資金面急劇抽緊,市場普遍寄望于央行“放水”救市,等來的卻是接連不斷的正回購。
其結果是,2013年6月20日,銀行間隔夜回購利率最高達到史無前例的30%,7天回購利率最高達到28%,如此瘋狂的一天。在過去很長時間里,這兩項利率往往不到3%。
解鈴還須系鈴人。在央行公開表態維穩,并且重啟逆回購操作之后,資金面很快恢復常態。央行事后表達了相機抉擇、區別對待的態度:對于貸款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宏觀審慎要求、有利于支持實體經濟、總量和進度比較穩健的金融機構,若資金安排出現暫時性頭寸缺口,央行將提供流動性支持;對流動性管理出現問題的機構,也將視情況采取相應措施,維持貨幣市場的整體穩定。
新格局
在全球流動性形勢復雜化、利率市場化與人民幣國際化的背景下,央行適時而變,推出了一系列新型工具,開創了我國流動性管理的全新格局,不再依賴于頻繁的利率和存準率調整。
在公開市場上,從去年起,逆回購操作正式常態化,正、逆回購成為央行調節流動性的主流工具,令流動性管理更加精準。2013年初,央行決定從即日起啟用SLO和SLF,在銀行體系流動性出現臨時性波動時相機使用。
在央行看來,這些流動性管理工具的及時創設,既可以有效調節市場短期資金供給,熨平突發性、臨時性因素導致的市場資金供求大幅波動,促進金融市場平穩運行,也有助于穩定市場預期和有效防范金融風險。
7月中旬,央行首度對部分到期3年期中央銀行票據開展了到期續做,采用市場化方式定價,續做對象是流動性相對充裕、市場影響力相對較大的金融機構。這樣的長期央票到期續做與短期逆回購滾動操作,被視為中國版扭轉操作。
“同時,人民銀行根據一些參與續做機構的當期需要,向其提供了必要的短期流動性支持。”央行二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稱,把凍結長期流動性和提供短期流動性兩種操作結合起來,其對流動性影響的綜合效果總體上是中性的,同時兼顧了穩健貨幣政策下保持流動性適中水平和維護貨幣市場穩定的雙重要求,也是中國貨幣政策操作方式上的創新。
這一系列流動性管理方式的創新,均指向更加市場化、精準化、差異化的調節,而不是單單通過利率與存準率調整,央行在這一年里大舉向前邁進。
同樣值得歡欣鼓舞的是,利率市場化改革步伐一再提速。7月20日,央行全面放開金融機構貸款利率管制;10月25日,貸款基礎利率(LPR)集中報價和發布機制正式運行;目前同業存單的腳步亦越來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