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終將至怎樣辯證看待GDP
來源:中國產經新聞報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近日,習近平同志在湖南考察時強調,要全面認識持續健康發展和生產總值增長的關系,防止把發展簡單化為增加生產總值,一味以生產總值排名比高低、論英雄。而中央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領導…
近日,習近平同志在湖南考察時強調,要全面認識持續健康發展和生產總值增長的關系,防止把發展簡單化為增加生產總值,一味以生產總值排名比高低、論英雄。而中央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領導小組也在日前印發的《關于開展“四風”突出問題專項整治和加強制度建設的通知》中,提出“堅決糾正唯國內生產總值用干部問題”。
其實,中央高層的最新表態,與多年來的中央精神是一以貫之的。特別是今年上半年以來,我們用主動調控經濟增速,換來了發展質量和效益的穩步提升,贏得了經濟運行企穩向好的良好勢頭,這樣的GDP放慢,是為了社會更好更快地全面發展,這已逐漸成為全民的共識。
況且,我們也有必要搞清楚,GDP的高低,取決于綜合因素。
比如,近期,全國各地陸續發布今年前三季度地區生產總值(GDP),天津以12.6%的增速排名第一,2003年-2009年內蒙古連續七年成為全國GDP增速最快的省份。自2010年開始,天津接替內蒙古,連續三年GDP增速全國第一,今年四季度可能繼續領跑全國。內蒙古連續高速增長的原因首先是基數較低;其次是資源優勢。與此同時,國家政策對天津的扶持作用開始顯現。2005年開始,濱海新區成為國家重點支持開發開放的國家級新區,天津迅速成為投資熱土,在基數低和政策傾斜的共同作用下,曾于2010年全國GDP增速第一。
而自2010年開始,北京上海已連續3年成為GDP增速最慢的兩個城市,主因是北京、上海兩地經濟體量較大、地區生產總值基數較高,加之主動調控的結果。
由此預測,未來地區生產總值基數越低的地區越有潛力,比如中西部地區,未來可能在GDP增速中處于領先地位。
令人欣喜的是,很多省市主動調低經濟增速目標,大幅削減鋼鐵、水泥、焦炭等過剩產能,以加快大氣污染治理。同時,這些地區因地制宜,積極上馬既能增加效益,又不破壞環境的高科技、高附加值的項目,有些已趕超世界先進水平。這些行動,無疑會使增長速度慢下來,彰顯了轉型發展的價值取向。受到上級部門的肯定。誰敢說,不久的將來,這些省市的GDP,不能趕超前列呢?
而那些至今還在一味追求GDP增速的地方官員們,此時此刻應趕快警醒:上有中央強調的“不以GDP增速論英雄”,下有綠水青山的大好河山在等著我們去保護,我們只有發揮本地優勢,保護環境,協調發展,惠及民生,才是交給百姓和上級最好的答卷。
GDP要辯證看待。作為一個國家發展程度的重要標志,固然重要,但靠“高投入、高排放、高污染”得來的高速增長,排在首位也不光彩。注重提質增效,加快轉型升級,一時排在末位也不丟人。通過科技進步、制度創新、深化改革等釋放了經濟潛力與動力,才能帶來又好又快的發展。
離年底只有一個多月時間了,當此之時,要特別注意防止一些地方“最后一拼”的GDP沖動。何去何從,好自為之。
延伸閱讀
- 上一篇:葉檀:聽,債券市場有尖銳哨聲 下一篇:今日辟謠(2023年1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