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六年發達國家再成全球引擎
來源:上海證券報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世界經濟可能正在經歷著金融危機以來最大的格局變遷。最新數據顯示,2007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一直引領全球經濟增長的新興經濟體正在逐步讓位于美歐日等西方發達經濟體。很大程度上而言,這…
世界經濟可能正在經歷著金融危機以來最大的格局變遷。
最新數據顯示,2007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一直引領全球經濟增長的新興經濟體正在逐步讓位于美歐日等西方發達經濟體。很大程度上而言,這與中國這一近年來快速增長的大型新興經濟體進入經濟再平衡階段不無關系。
分析人士指出,世界經濟增長格局的新變化,加上美聯儲逐步傾向于收回量化寬松政策,可能導致全球資本流動逆轉,新興市場一定時期內可能承受壓力。
美歐日超過中印巴
華爾街日報12日援引投資機構Bridgewater聯合公司的數據報道稱,在全球經濟當前74萬億美元的總規模中,以日本、美國和歐洲為代表的發達經濟體的貢獻率已超過中國、印度和巴西等新興經濟體,這還是自2007年年中以來首次。過去6年來,新興經濟體一直扮演著全球經濟增長發動機的角色。
Bridgewater聯合的指標顯示,在今年全球預計新增的約2.4萬億美元的經濟產出中,日本、美國和其他發達經濟體的貢獻率約為60%,其余來自新興市場。該機構的數據一定程度上是基于以對當前經濟增長率的估算,而非官方數據。
經合組織本周發布的綜合領先指標顯示,未來數月,歐美日等發達經濟體將加速增長,而中國等大型新興經濟體則可能增長放慢(見圖表).
匯豐銀行基于中印巴俄等十多個新興經濟體編制的匯豐新興市場指數則顯示,7月份,該指數自2009年以來首次跌破了50的榮枯分界線,表明制造業和整體經濟活動不容樂觀。
全球資本流向逆轉
新興經濟體增長動能減弱的一大原因,來自中國經濟的轉型。盡管上周的一系列數據重新勾起了外界對中國經濟企穩的希望,但國際上已鮮有人預計中國還會回到過去幾十年兩位數的高速增長軌道。
中國經濟正在進行的重大結構性轉型,也對包括新興經濟體在內的其他國家帶來影響,特別是巴西等資源出口國。
與此同時,全球經濟增長格局的新變化,給國際資本流動帶來了重大影響。
瑞銀注意到,自5月以來,已分別有160億美元和240億美元撤出全球各類新興市場債券基金和新興市場股票基金。這直接導致新興市場貨幣大幅貶值,新興市場貨幣指數已經從5月的峰值下滑了5%以上,同時企業融資成本也開始上揚。
不過,對于新興經濟體當前遭遇的階段性低迷,不少經濟學家和跨國企業老總似乎并不太過擔憂。包括巴西淡水河谷、德國阿迪達斯在內的跨國企業巨頭的了老總都表示,依然對中國和新興市場的前景充滿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