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后產能屢屢回潮誰之過?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工信部總工程師朱宏任日前提出,將從七方面著手建立化解產能過剩機制。而在較早前,工信部披露了今年首批工業行業淘汰落后產能名單,其中還涉及多家上市公司。實際上,從2011年開始,關于去庫…
工信部總工程師朱宏任日前提出,將從七方面著手建立化解產能過剩機制。而在較早前,工信部披露了今年首批工業行業淘汰落后產能名單,其中還涉及多家上市公司。
實際上,從2011年開始,關于去庫存和產業并購的呼聲越來越高,去庫存可以說已遍及各個行業。當時各行業的去庫存多系自主調整,來自于行政層面的產能干預相對較少,但今年以來,行業的自發性去庫存已不足以化解產能過剩壓力,以至于引發政策調控。
根據相關調查,目前工業企業產能利用率均值不足八成,電解鋁、水泥、鋼鐵、船舶、玻璃等領域則相對更低。與山東鋼鐵、寶鋼股份、福建南紙等公司停產部分項目不同的是,前述行業并未大規模停建過剩項目,相反仍有大量在建及擬建項目,尤其是部分基建領域,產業規劃甚至布局到了5年之后。
地方基建沖動與工信部產能調控客觀上形成了沖突,但過度指責地方政府及企業以經濟規模為綱顯然有失公允,實際上,目前的產能過剩局面在相當程度上是為此前的非理性產業規劃和集中審批埋單。
2009年,十大產業規劃相繼出爐,其中就包括目前深陷產能過剩困局的鋼鐵、船舶。當時船舶行業的產能目標是2011年造船量達到5000萬噸,鋼鐵行業的產能目標是2011年粗鋼產量5億噸,石化領域則準備建20個千萬噸級煉油基地。去年船舶完工量達到6000萬噸,粗鋼產量則超過7億噸,在目標基礎上進一步攀升,造成了規模擴大、普遍虧損的虛假繁榮局面。
有必要指出的是,當時十項產業規劃對產能過剩問題已有所預見,如鋼鐵規劃曾要求嚴控落后產能和防范盲目投資。在實際執行中,也確實有一部分企業被兼并重組,部分落后產能被叫停,但卻有更多的項目集中上馬。更為重要的是,經過政策洗牌,越來越多的項目掌握在大型企業手中,換言之,在小企業被扣上落后產能帽子的同時,大企業憑借其強大的社會資源不斷拿項目,以至于有了“吻增長”的情形。
產能過剩既是企業造成的,又與包括職能部門在內的整個社會的浮躁心態息息相關,而淘汰落后產能、鼓勵產業升級也并非今天才有的口號,如何實質性地淘汰落后產能,才是值得大家深思的問題。
延伸閱讀
- 上一篇:央行重啟逆回購釋放何種信號 下一篇:今日辟謠(2023年1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