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經濟靠天吃飯?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大約兩周前,我穿西服去上班,驕陽灼人,領子都有點油膩膩的。我以為這樣的好天氣屬于意外,畢竟英國夏天就好像福利一樣,就是那么點救濟補貼,很快就花完,撐不了幾天。事實是我錯了。英國的…
大約兩周前,我穿西服去上班,驕陽灼人,領子都有點油膩膩的。我以為這樣的好天氣屬于意外,畢竟英國夏天就好像福利一樣,就是那么點救濟補貼,很快就花完,撐不了幾天。
事實是我錯了。英國的好天氣已經持續了兩周,幾乎每周都有小高潮,上周日穆雷拿下了溫網男單冠軍,本周日是凱特王妃的預產期,不過暫時還沒有新一代小王子或者小公主的消息。根據天氣預報,接下來這周也是七天艷陽高照,布里斯托中間有一天會有雷陣雨。
所謂夏天,高溫不過28度,因此家里除了暖氣片,沒什么空調,連放個電風扇也覺得占空間。而現在,已讓我們夜里熱得有些睡不著,降溫去暑就是把臥室里兩扇窗一開,造成對流就可以了。這樣的方式常常讓我想起自己1980年代在國內的生活,融合了自己內心的懷舊情懷與時髦的低碳理念。
在英國容易養成對天氣的記憶。天氣首先是談資,與陌生人搭訕的話題。其次,與天氣有關的觀鳥、賽馬、板球等,都是日歷上的重要標記。而對我來說,夏天是僅次于圣誕節的一大塊日子,陽光的多寡,直接影響到這塊色彩濃重與否。記憶中陽光燦爛的夏季,我只記得剛來幾年,當時人們臉上無憂無慮的神情,真是終身難忘。之后的夏天乏善可陳,基本到了8月,我就盼著圣誕節提前到來,干脆利落地了結有名無實的夏天。因此,假如我在2007年就離開英國,可能會在回憶錄寫上一筆跨文化比較思考,“那里的人們,始終臉上洋溢著從來沒有被人欺負過的幸福感。而我現在身邊,哪怕對人一笑,都會換來奇怪的冷眼。這是中國人的民族性,還是傳統文化喪失的危機呢?”
現在,這樣陽光燦爛的日子,連英國媒體都揶揄,照這樣下去,英國南部有可能成為新興的葡萄酒產區。我自己也開始在家自制一些夏季飲品,很有國內1980年代的感覺。其實,我對這個舉動,感到有些愧疚,因為沒有迫于高溫號召,加入投身夏日消費的熱潮中去。比如說,一瓶一升左右的檸檬水,超市里至少兩鎊,我拿兩顆青檸檬,加點白糖,不到60便士的成本。如果去酒吧的話,一杯莫吉托(mojito)雞尾酒,至少4鎊,我在家自制成本不過1鎊。
這種在家消費,除了覺得自己拖了英國經濟增長的后腿之外,我也為發現了如此高昂的利潤感到羞恥。我在擔心,假如人們越來越多地知道這些秘密,不再外出消費,英國經濟復蘇是否會遭到重大挫折。
這不是玩笑,起碼對我來說。常年的在英生活,已讓我樹立了一個印象:英國的零售業靠兩樣:一是打折,二是天氣。打折主要在夏季、圣誕節和新年。我一位朋友進一步補充說,在我們這里一處高級購物中心,假如沒有周末,光靠周一到周五營業,家家都要倒閉。
天氣對于英國經濟影響的印象,是我這幾年建立起來的。但凡雪下得稍微大點,像個冬天,比如2010、2011年,或者人均雨量稍微多過了英國人每月啤酒消耗量,就會把英國國家統計署給忙得夠嗆,務必要給出一個天氣對零售業影響的數據。
現在,我就開始等下個月公布的經濟數據,看看這連續三周的好天氣在經濟數據和政治舞臺上怎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