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增長與2400萬人才缺口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相比于目前企業因經濟結構調整而起的裁員潮,《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調查發現,GDP增長與就業存在著一定的關系,這又關系到產業的未來調整方向。另據麥肯錫全球研究院去年發布的《全球勞動力報…
相比于目前企業因經濟結構調整而起的裁員潮,《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調查發現,GDP增長與就業存在著一定的關系,這又關系到產業的未來調整方向。
另據麥肯錫全球研究院去年發布的《全球勞動力報告:35億人的工作、薪資和技能》報告,在未來20年,印度、南亞及非洲地區的年輕發展中經濟體將取代中國,成為全球新增勞動力供應的主要來源地。
上述報告指出,中國將承擔起一項或許更為重要的角色,即成為高技能勞動者最大的供應池。在2030年之前,中國和印度將為全球供應57%的受過相應高等教育的新勞動者。
麥肯錫還指出,到2020年,中國用人單位將需要1.42億受過高等教育的高技能人才,而如果勞動者的技能不能進一步提升,中國將面臨2400萬的人才供應缺口。
而GDP增長與就業又存在何種關系?這其中一個重要衡量指標便是就業彈性系數——從業人數增長率與GDP增長率的比值,該系數越大,吸收勞動力的能力就越強,反之則越弱。
據《中國失業統計分析》,上世紀80年代,我國GDP每增長1%,就業增長率相應能提高0.2個百分點以上,此時屬于“高經濟增長,較高就業增長”時期。
但是到了上世紀90年代后期,就業彈性系數急劇下降,1996年~2000年間,GDP每增長1%,就業彈性增長僅0.129個百分點左右,屬于“高經濟增長,低就業增長”時期。
而近年來的就業彈性系數似乎在回升。本報記者對比近年來的經濟增速和新增就業崗位:2011年GDP增速為9.2%,就業崗位達到9年來的最高值1221萬,而2012年GDP增速僅為7.8%,但新增就業人數達到1266萬。
有專家認為,正是服務業的快速發展導致了就業彈性系數的上升。2011年底,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了《促進就業規劃(2011~2015)》,其中提到,廣開服務業就業渠道,注重發展金融、物流等生產性服務業及餐飲等生活性服務業。
智聯招聘首席執行官郭盛對本報記者表示,中國經濟目前仍在增長,所以職位增長也將持續。目前中國的職位數量同比增長20%,盡管相較2010、2011年的30%~40%有所降低,但相比西方國家的個位數增長甚至零增長來說已經非常好了。
“如果用紅黃綠燈三種狀態來打比方,現在中國的就業狀況頂多算是亮黃燈。”郭盛說。
郭盛認為,高端白領就業依然將很搶手,即使被裁員,也會很快找到新東家。而白領里的通用技能人群可能會受到一定的沖擊。兩三年前,這一類人跳槽比例高,工資提升也快,但現在這樣的情況已經發生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