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半年中國經濟難言根本好轉
來源: 證券時報|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轉眼之間,2013年上半年即將結束。又到了對半年經濟進行總結,并展望下半年經濟前景的時候。坦率而言,上半年中國經濟增長情況很不理想,比我們在去年底預估的要差。一季度中國經濟增長只有7…
轉眼之間,2013年上半年即將結束。又到了對半年經濟進行總結,并展望下半年經濟前景的時候。
坦率而言,上半年中國經濟增長情況很不理想,比我們在去年底預估的要差。一季度中國經濟增長只有7.7%,而此后一系列經濟信號都顯示出,中國經濟處在顯著的變冷之中,無論是從投資、消費增長,還是從工業增加值、用電量、企業獲利等指標來看,中國經濟都呈現出弱勢。地方政府債務雖然歷經整頓,但債務規模仍在頑強增長,成為國內外關注的中國經濟一大風險。
唯一曾帶來“樂觀”跡象的是外貿數據。1月-4月,中國進出口同比增長14%,其中出口增長17.4%,進口增長10.6%;貿易順差3834.6億元人民幣。尤其是4月份,進出口同比增長15.7%,其中出口同比增長14.7%。但前四個月的經濟表現無論如何難以與之匹配,官方外貿數據遭到口誅筆伐。結果稍加挖掘,發現外貿數據中隱藏大量的水分。擠出部分虛假貿易水分之后,5月份的貿易數據現了原形5月中國進出口增長只有0.4%,其中出口增長1%,進口下降0.3%。
6月份最能體現中國經濟困境的是金融領域。央行偏緊的貨幣政策執行、銀行(行情專區)信貸擴張加速,再加上部分銀行瘋狂推出理財產品導致資金期限錯配,導致貨幣市場流動性緊缺,引發市場利率飆升。而中國央行的按兵不動,更導致市場心態的惡化,結果引發國內股市大跌。貨幣市場和股票市場的震蕩并不是偶然的,而是上半年中國經濟形勢在金融領域的客觀投射。
經歷了上半年的低迷徘徊之后,下半年中國經濟有可能向好嗎?我們可以從如下一些宏觀因素構建的邏輯模型,來對下半年經濟前景一探究竟。
首先,外圍環境會好嗎?答案是不確定。在發達經濟體中,美國經濟復蘇被寄予最大希望,但美國經濟的復蘇步伐并不堅實,依靠貨幣寬松政策來維持的經濟復蘇,表現得虛而不實,寬松貨幣政策加速了中產階層的萎縮。歐洲經濟今年仍將沉浸在歐債危機后的大調整之中,不會顯著恢復。日本經濟在“安倍政策”之下,雖然以日元貶值政策強烈刺激出口,但改變產業結構、帶動經濟的第三支箭遲遲不敢動作。新興市場國家也一改近幾年的快速增長,今年先后遭遇滯脹風險。美國決定開始退出寬松貨幣政策,更為全球經濟雪上加霜。今年之內,全球景氣沒有樂觀的理由。
其次,國內的政策環境會放松嗎?在上半年,中國經濟調結構、促轉型與穩增長的矛盾變得突出。從中央政策來看,有如下幾點是非常明確的:一是將放棄過去政府主導經濟的做法,轉向發揮市場作用,推動經濟轉型和結構調整;二是為了實現轉型目標,中國愿意承受經濟放緩的代價;三是中國在貨幣政策上將轉向“控制增量,盤活存量”,整體上放棄寬松貨幣政策強刺激的做法。雖然央行在最近的流動性事件中有所讓步,但貨幣政策的基調不會變。
第三,在上述政策基調之下,宏觀經濟的三駕馬車也看不到顯著回升的可能。投資方面,偏緊的政策基調、沉重的地方債務、逐步惡化的企業盈利水平,都決定了今年下半年的投資表現將會平平,不會成為刺激經濟增長回升的關鍵因素。消費方面,在失業壓力加大、收入預期低迷、企業經營不佳、政府消費受到限制的背景下,很難期望消費會異軍突起,成為經濟發展的強勁動力。對外貿易方面,外部需求低迷已經成定局,剔除水分之后,中國外貿對經濟的拉動作用恐怕要重估。
整體來看,今年下半年中國經濟前景不太樂觀。此前不少機構預測的下半年中國經濟回升,很可能難以兌現。唯一可能的變數是,中國經濟增速是否降到中央的底線以下?如果中國經濟下降到7.5%以下,政策上將會有所調整;只有經濟增速降到7%這一警戒線時,宏觀政策才有可能出現較大的松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