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能家電推廣應善用市場機制
來源:中國經濟時報|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財政部、發改委、工業和信息化部日前聯合下發《關于停止節能家電補貼推廣政策的通知》明確,自6月1日起,消費者購買空調、平板電視、電冰箱、洗衣機、熱水器等五類節能家電產品不再享受中央財…
財政部、發改委、工業和信息化部日前聯合下發《關于停止節能家電補貼推廣政策的通知》明確,自6月1日起,消費者購買空調、平板電視、電冰箱、洗衣機、熱水器等五類節能家電產品不再享受中央財政補貼政策。
至此,既定目標為“擴大國內需求,拉動綠色消費,促進節能減排”的節能家電財政補貼政策也將正式宣告落幕。應該肯定的是,節能家電補貼政策與早前實施的家電下鄉、以舊換新等政策一并,切實發揮了刺激消費增長的作用,消費者、廠家也都的確能夠從中得到實惠。
基于此,對于政策執行成效,財政部新聞辦公室于5月30日當天對外給出了“節能家電補貼推廣政策成效顯著”的肯定結論。財政部認為,從2012年6月起,中央財政對空調、平板電視、電冰箱、洗衣機、熱水器五類高效節能家電進行為期一年的補貼推廣。截至目前,中央財政已撥付補貼資金122億元,推廣五類節能家電6500多萬臺,拉動消費需求超過2500億元,節能家電補貼推廣政策取得顯著效果。
據統計,節能家電每月銷售數量,從去年6月政策啟動時的160余萬臺增加到目前的每月700萬臺左右。同時,政策還有效促進了節能家電規模化發展,帶動了生產成本和銷售價格的降低,讓廣大消費者享受到了實惠。
“總體來看,節能家電補貼推廣政策已達到預期目標。”財政部明確,下一步,將會同有關部門推進建立有利于節能家電消費的長效機制。這一點似乎可讓廣大消費者的意愿得到滿足。據記者了解,一份針對“節能家電補貼政策是否該延續”的媒體調查顯示,有83.4%的網友支持節能補貼政策延續下去,其中66.7%的網友認為節能補貼政策能夠實實在在地刺激家電產品的消費。
然而,應該看到,在一系列節能家電銷售規模呈現沖高數據、消費者和廠家樂見補貼政策延續的背后,是國家拿出巨額財政買單的事實。盡管,補貼政策能夠讓消費者和相關產業享受諸多利好,但由國家買單的刺激政策本身就不可持續,也不利于市場經濟的健康、持續發展。
實際上,對于國家出臺刺激消費的有關政策初衷,坊間評價一直頗具微詞。有觀點指出,一系列刺激消費政策勢必會透支國人相對固定的消費規模,一旦消費政策退出,勢必導致消費規模驟減,甚至讓部分依靠國家補貼維持產品生產的企業面臨危機。
從現實來看,這樣的擔心并非空穴來風。補貼政策的退出可能會對家電廠商帶來實質性打擊。從2008年開始,我國為應對金融危機出臺了一系列關于家電市場的刺激計劃,包括家電下鄉、以舊換新以及現在的節能家電補貼。如今,相關刺激消費政策都將全部退出,留給家電廠商的是一個被透支過的市場,迫使其不得不面對需求下降帶來的行業沖擊,大大增加了行業內企業的破產、重組風險。
接下來,這些家電廠商只能開始思考原本就該考慮成熟的解決之道,即如何通過技術創新、產品升級轉型等市場手段,達到降低生產成本,提升企業效益的目的。事實上,國家出臺一系列刺激消費的政策已然賦予了這些廠商足夠多的時間和金錢,只不過,面對銷售額和效益的大漲,部分家電廠商并未認識到著手解決并實現產品創新的必要性。
值得提醒的是,對于參與市場行為的市場主體而言,任何涉及產品創新、升級轉型的原始動力都應源自市場本身。這無疑為決策者在刺激消費政策退出后,如何繼續相關產品的推廣提出了一條根本解決之道,那就是要擅用市場機制,促進相關行業內企業加大創新、轉型的自身動力。
所謂市場機制,就是通過市場競爭配置資源的方式,即資源在市場上通過自由競爭與自由交換來實現配置的機制,也是價值規律的實現形式。市場自身所具有的對市場經濟內各參與主體自發調節資源配置功能、自發促進技術創新功能、自發降低交易成本的功能應該得到應有重視。
具體而言,以家電行業為例,隨著資源價格改革的推進,加之公眾自身對節能環保型產品認識的加深,節能家電產品本來就該比傳統家電產品擁有更好的市場前景,由此帶來的消費需求將反逼企業努力、自覺提升生產效率,降低成本以拉低節能家電產品的價格,繼而占據整個家電市場,并最終迫使傳統家電從市場退出。
從這點看,通過補貼政策提前透支消費需求難免留下后遺癥,而最終解除病癥的方法也只有依靠市場自身實現對產業進步的調整。因此,為更好地促進經濟健康、持續發展,政府有必要提出一系列完善市場機制的政策措施,引導市場機制作用的發揮,繼而影響相關行業自發、及時實現產品的升級換代,并提升市場占有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