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注入海量流動性 五方面影響中國經濟
來源:鋼聯資訊|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據證券日報報道,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美聯儲一直選擇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對經濟進行調控,向市場注入“海量”流動性,降低融資成本,鼓勵企業和居民的消費和投資行為,刺激經濟崛起。目前…
據證券日報報道,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美聯儲一直選擇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對經濟進行調控,向市場注入“海量”流動性,降低融資成本,鼓勵企業和居民的消費和投資行為,刺激經濟崛起。目前,從QE1,QE2,QE3的實施效果來看,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美國經濟困境,增加了投資和消費,但是遠遠未達到經濟預期水平。為了進一步提高就業水平和經濟增長,美國又于2012年末,替代到期的扭曲操作,繼續采取第四輪量化寬松(QE4)政策,除了量化寬松的猛藥之外,保持了零利率的政策,并且對政策實施未給出確定期。對于美聯儲繼續推行的低利率以及寬松貨幣政策,央行需提高警惕,未雨綢繆,防止美國量化寬松政策通過貿易渠道和貨幣渠道的傳導對我國經濟發展造成阻礙。
我國的匯率、貿易、國際資本流動等諸多方面,都與美國有著密切聯系,美聯儲繼續推行的低利率及寬松貨幣政策,勢必對我國經濟的相關方面形成一定影響。
通貨膨脹不確定性增強
一方面,從2010年11月份CPI邁上了5%高位運行區間以來,全社會對通貨膨脹的擔憂迅速被放大。雖然,經過一系列貨幣政策的調節,物價水平已維持在了穩定水平,CPI值基本控制在3%以內,但人們對物價保持穩定的信心仍然不足。此時,美國量化寬松政策的繼續加大執行將增加通貨膨脹預期,使得CPI上升的可能性加大。
另一方面,美聯儲的量化寬松政策,實質的“印鈔機”政策,將造成美元繼續貶值,以美元計價的石油、貴金屬和農產品等大宗商品價格會再次上升,商品生產成本增加,通貨膨脹壓力加大。然而,經過此前QE1、QE2、QE3對大宗商品價格的影響,未來大宗商品價格不會像之前那樣有較大增幅,而是較小范圍內波動。
此外,通貨膨脹的壓力也來源于流動性資本的注入。美國的量化寬松貨幣政策使得美元進一步貶值,人民幣升值預期持續,加之美國保持的低利率政策,將導致資本流入高利率國家,中短期“熱錢”將流入國內,增加了市場的流動性,從而推動了國內價格上漲。
資產泡沫風險加重
國際金融危機后,中國作為率先崛起的經濟體成為了很多國際投資者的理想投資目標,“熱錢”的大量流入,使得中國資產價格迅速上升,形成泡沫。而美聯儲的進一步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將導致國際投資者對人民幣繼續升值的預期再次升高,資本的流入規模將會再次增大,這些資本往往主要投資于金融市場,股票、債券價格進一步提升的可能性增大,資產泡沫風險將加重。同時,值得注意的是美國目前的這種量化寬松政策是無明確限期的,政策隨時可能退出,資本的大進大出將使得國內資本市場產生劇烈震蕩,資本市場的風險控制不容忽視。
國內貨幣政策獨立性減弱
依據三元悖論,穩定的匯率政策、獨立的貨幣政策和資本的完全流動是不能同時實現的。對于中國,在三者之間做出選擇是很困難的。美聯儲執行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及低利率政策,其目的是增加美國流動性,從而刺激經濟增長。但由于美元作為國際通用貨幣,美元流動性的增強則意味著整個國際市場上流動性的增加。
從貨幣政策來看,若保持匯率穩定,央行需要干預外匯市場,通過本幣購匯避免本幣升值,這樣則會加大基礎貨幣投放,從而促使流動性過剩的加劇,增加通貨膨脹壓力;若任由匯率自由浮動,本幣的升值一方面會引起資本的繼續流入,一方面會使得出口競爭力下降,不利于國內經濟發展;而如果中央銀行追隨美國降息,就會進一步擴大國內流動性,助長資產價格泡沫和提升通脹水平,這與實際宏觀調控需要背道而馳;如果升息,則會擴大與發達國家的息差,助長國際資本流入并提高本幣升值預期,同樣不可取。
加大房地產市場調控難度
人民幣持續升值的預期以及追求利差的驅動,使得國際資本通過各種合法與非法渠道流入我國資本市場,在我國房價持續攀升的背景下,對我國房地產價格“推波助燃”,增加房價上升可能性,加大了房地產調控難度。具體分析流入我國的國際資本,一方面為維持穩定匯率,央行會通過對沖的方式減少國際資本流入對中國經濟的影響,這種對沖必然導致貨幣供應量增加、資產價格升高以及信貸水平的擴張,進而帶動房地產價格的上漲;另一方面,一些國際資本包括“熱錢”會直接流入高盈利的房地產市場,參與房地產市場融資或房地產買賣,直接影響房地產價格的上升。目前,對房地產價格的調控是關系我國民生的重要問題,國家已就房價問題出臺各種政策,然而,影響房地產價格的因素紛繁復雜,國際資本流動沖擊就是之一。因此,美聯儲持續的量化寬松政策和低利率政策帶來的資本流入將加大我國房地產市場的調控難度。
進出口貿易增速下降
為刺激經濟增長,美國不斷推出量化寬松貨幣政策使美元貶值,增加其出口商品國際競爭力,通過擴大出口刺激經濟。而對于我國國際貿易而言,一方面,美國持續的量化寬松政策有助于恢復其經濟發展,提高對進口產品吸收能力,也就是增加了我國出口;另一方面,量化寬松政策又將使得人民幣相對美元被迫升值,加上大宗商品等原材料價格上漲,商品生產成本升高,降低我國產品出口競爭力。據統計,2011年,我國進出口貿易總額36421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2.5%;2012年進出口貿易總額38667.6億美元,比上年增長6.2%,但是增長速度明顯下降。由此可以看出,量化寬松政策對我國出口的影響是雙向的,至于最終影響,要看實際經濟運行情況及貿易政策的實施。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美國繼續推行的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和保持低利率政策會通過不同渠道對我國經濟發展產生影響。雖然過去幾年,我國針對前幾次的量化寬松政策采取各種措施防范,也已收到良好效果。但是,對于目前這種“無限期”式量化寬松政策的沖擊不容忽視,國家需要多措并舉。從短期來看,繼續維持穩健的貨幣政策和積極的財政政策,促進經濟穩定增長;加強對國際資本流動監管,特別是對國際資本進入房地產市場的監管;從中長期來看,加快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降低美元主導地位;加快產業結構優化調整,依靠內需促進經濟增長。
從短期來看,應繼續維持穩健的貨幣政策和積極的財政政策,促進經濟穩定增長;加強對國際資本流動監管,特別是對國際資本進入房地產市場的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