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財長的頭號難題:收支問題
來源: 證券時報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在近日舉行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新財長樓繼偉首次公開發表演講。他表達了自己對政府和市場的關系的看法,進而聯系到財稅改革的方向,認為財政既不能承諾過多而收入不夠,也不能收入過多而影…
在近日舉行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新財長樓繼偉首次公開發表演講。他表達了自己對政府和市場的關系的看法,進而聯系到財稅改革的方向,認為財政既不能“承諾過多而收入不夠”,也不能收入過多而影響市場活力。顯然,收支問題將是新財長面臨的頭號難題。
與過去金人慶、謝旭人時代財政收入年增20%~30%相比,當前財政收入增長已經進入瓶頸期,這是新財長必須面對的變化。中國經濟經過30年的高速增長,積累了過多的資源、環境矛盾,需要改革發展模式,才能使增長可持續。這意味著今后經濟增速的下降,即可能從過去的兩位數增速降至7%~8%。與經濟增幅相攜而行的財政收入增速將從過去的20%~30%降至個位數。
事實上,近年來財政增速已經出現下降趨勢。2011年,全國財政收入增長25%左右,2012年則降到了12.8%。今年前2月,全國財政收入僅增長7.2%。從地方財政來看,土地財政不可持續性已逐漸顯露,未來一段時間如不給地方增加稅源,地方財政將遇到極大的困難。
與財政收入增速波動不同,財政支出卻呈現出剛性特征。養老、醫療、教育等財政支出都只增不減;近兩年環保、保障房等民生投入不斷增加;十八大以來,中央提出的“中國夢”,建設“美麗中國”,以及城鎮化建設,更需要財政予以支持。從城鎮化來看,政府加大投入是必然的,且新型城鎮化將不僅僅是土地的城鎮化,更多表現為人的城鎮化。而人要進城成為市民,需要在養老等社會保障以及教育等民生方面加大投入,財政支出的加大在城鎮化過程中不可避免。
財政收支之間,矛盾已然嚴峻。為應對這一矛盾,今年預算財政赤字達到創紀錄的1.2萬億元,國務院領導也“約法三章”提出削減政府開支。樓繼偉顯然已經領悟到了收支難題的難度,因而提出“財政不能承諾過多而收入不夠”、“應該幫助窮人,而不應該幫助懶人”、“完善制度,引導輿論”等耐人尋味之語。但是,改革已不可逆,財稅體制改革亦不例外。
從過去幾輪改革來看,財稅問題是改革核心,財稅改革的成敗關乎全局。如果說在財政收入高速增長階段,相關問題能在增量改革中妥善化解,而在收入減速、收支矛盾突出的情況下,新財長面臨的困難可想而知。
與過去金人慶、謝旭人時代財政收入年增20%~30%相比,當前財政收入增長已經進入瓶頸期,這是新財長必須面對的變化。中國經濟經過30年的高速增長,積累了過多的資源、環境矛盾,需要改革發展模式,才能使增長可持續。這意味著今后經濟增速的下降,即可能從過去的兩位數增速降至7%~8%。與經濟增幅相攜而行的財政收入增速將從過去的20%~30%降至個位數。
事實上,近年來財政增速已經出現下降趨勢。2011年,全國財政收入增長25%左右,2012年則降到了12.8%。今年前2月,全國財政收入僅增長7.2%。從地方財政來看,土地財政不可持續性已逐漸顯露,未來一段時間如不給地方增加稅源,地方財政將遇到極大的困難。
與財政收入增速波動不同,財政支出卻呈現出剛性特征。養老、醫療、教育等財政支出都只增不減;近兩年環保、保障房等民生投入不斷增加;十八大以來,中央提出的“中國夢”,建設“美麗中國”,以及城鎮化建設,更需要財政予以支持。從城鎮化來看,政府加大投入是必然的,且新型城鎮化將不僅僅是土地的城鎮化,更多表現為人的城鎮化。而人要進城成為市民,需要在養老等社會保障以及教育等民生方面加大投入,財政支出的加大在城鎮化過程中不可避免。
財政收支之間,矛盾已然嚴峻。為應對這一矛盾,今年預算財政赤字達到創紀錄的1.2萬億元,國務院領導也“約法三章”提出削減政府開支。樓繼偉顯然已經領悟到了收支難題的難度,因而提出“財政不能承諾過多而收入不夠”、“應該幫助窮人,而不應該幫助懶人”、“完善制度,引導輿論”等耐人尋味之語。但是,改革已不可逆,財稅體制改革亦不例外。
從過去幾輪改革來看,財稅問題是改革核心,財稅改革的成敗關乎全局。如果說在財政收入高速增長階段,相關問題能在增量改革中妥善化解,而在收入減速、收支矛盾突出的情況下,新財長面臨的困難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