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礦城市還需破解城市內部二元結構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工礦城市轉型是當前中國城鎮化進程中不可忽視的問題,這些具備市民身份,但在公共服務、就業、居住、生產生活等方面并未真正市民化的人群,如何真正市民化是轉型的核心。內蒙古自治區烏海市市…
“工礦城市轉型是當前中國城鎮化進程中不可忽視的問題,這些具備市民身份,但在公共服務、就業、居住、生產生活等方面并未真正市民化的人群,如何真正市民化是轉型的核心。”內蒙古自治區烏海市市長侯鳳岐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表示。
按照侯鳳岐的設想,烏海最終的轉型,應該是讓人們有著現代化的收入,同時也享受著現代化的文明生活。
1.棚戶區是虛假的城鎮化
《21世紀》:烏海這座城市很年輕,是典型的因煤而建、因煤而興的資源型城市,現在烏海的煤炭資源儲量還剩多少,還能開發多久?煤炭資源的開發給烏海這座城市帶來了什么影響?
侯鳳岐:烏海市是內蒙古自治區西部一座資源型工業城市,因煤立市,因礦設市。全市煤炭探明儲量30多億噸,多為優質焦煤,占內蒙古的75%以上。全市現有煤炭資源保有儲量還有一半,約為7.8億噸,可開采二三十年。
近年來,烏海市加大對煤炭資源進行保護性開發力度,積極培育煤炭精深加工業和新興產業,走出了一條依托主體資源產業提前全面轉型的新路子,2011年被列為國家第三批資源型城市轉型試點。伴隨著40多年的開發建設,加快資源型城市轉型,已經成為烏海當前發展中十分緊迫和重大的問題。
《21世紀》:在西北能源金三角,我們發現榆林、鄂爾多斯、包頭、銀川和烏海等這些城市中,烏海的變化很大。作為一個典型的工礦城市,烏海轉型的思路是什么,面臨哪些問題?
侯鳳岐:中國有各種資源城市180多個,屬于化石能源型的有150多個,現在有四五十個城市已經資源枯竭了。資源城市要在規劃設計的時候就考慮轉型問題,就像人,不能到了晚年才想起保健,資源開發也一樣,不能到了晚期才開始轉型。
從煤炭資源開采的情況來看,烏海目前屬于資源型城市的壯年期,這時候轉型總比到了晚年再轉型強。我們在煤炭資源還未枯竭的情況下提前謀劃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提出了“加快經濟轉型和城市轉型,建設內蒙古自治區西部區域中心城市”的目標。
現在,烏海煤炭開采、洗選、火電等傳統產業占GDP的比重由1976年建市初期的60.1%下降到43.5%,煤炭資源就地轉化率由原來的20%提高到90%以上,以精細化工、煤焦化工、氯堿化工等為重點新興產業占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由8.5%提高到32.3%,非煤產業占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由25.7%提高到49.2%。
烏海現在正在快速發展,財政還有足夠的支撐,還有錢搞民生、科技、基礎設施,要是到了資源衰竭的時候,財政收入下降,再轉型就沒有了支撐、沒有后盾、沒有空間,怎么轉型?
中國現在城鎮化面臨的問題是破解城鄉二元結構,縮小城鄉差距。資源型城市工礦棚戶區居民雖然是市民,但居住和生活條件有的比農民還差,這就是“偽城鎮化”、虛假城鎮化。
棚戶區是世界城市化過程中普遍存在的問題,這些地方公共服務水平、生產生活、居住條件都需要改善。另外,城鎮化過程中,不僅是生產方式的改變,也是心理、情感、觀念,這種歷史文化的延續和斷裂的問題,是一個很痛苦的過程,無論是政府還是個人都需要付出代價。
《21世紀》:烏海現在付出的是什么代價?
侯鳳岐:現在,烏海政府要拿錢,給老百姓解決居住、就業、醫保社保。城鎮化不能僅憑領導的主觀愿望和熱情,城市最后一道安全線是低保和社保,包括醫保和住房,再就是就業。
有的人原來住在礦區棚戶區,做飯、取暖不花錢,水、電、有線電視等費用都靠單位解決,也不用交物業費。如果住進一個65平米的樓房,光基本生活開支一年就得交3600~4500元,這是剛性費用。烏海一個退休工人一年掙一萬塊錢,如果單單基本生活開支就花掉三四千塊錢,那豈不是住得起樓、買不起饅頭?
因此,民生項目是綜合配套的系統工程。城鎮化不能憑一腔熱血,必須有足夠的產業支撐。
2.綜合利用低熱值煤推動棚戶區改造
《21世紀》:您這次向全國人大提的烏海中煤和煤矸石等低熱值煤的綜合開發利用建議,其中涉及市民的公共服務和就業等問題,這對烏海城市轉型、產業結構調整有何意義?
侯鳳岐:烏海在40多年的煤炭生產過程中產生了約4億噸中煤和煤矸石等低熱值煤,形成22座大型中煤和煤矸石等低熱值煤山。
同時,每年從蒙古國入境的大量焦煤流入烏海交易和深加工,這些煤炭資源入洗加工后,每年產生中煤和煤矸石等低熱值煤約2500萬噸,若不加以利用,到“十二五”末累計積存量將達5億多噸,對大氣、水體、土地等環境會造成破壞。
按照“煤電用一體化”的思路,烏海低熱值煤的綜合利用利于滿足國家煤焦化和氯堿化工兩大基地的電力缺口問題。“十二五”期末,烏海市將成為缺電地區,需新建總裝機容量為300~500萬千瓦的煤矸石發電機組才能滿足烏海及周邊地區發展需要。
近年來,烏海實施了惠及全市三分之一以上人口的煤礦棚戶區改造項目,累計投入117億元,2.3萬戶棚戶區居民和住房困難家庭喜遷新居,大批礦區居民搬遷入住到市區,使城市供熱面積劇增。到2015年全市供熱總需求面積為4300萬平方米,屆時供熱缺口將達到約3800萬平方米。“煤電用一體化”能以較低的成本解決棚戶區居民改造搬遷、供熱面積增加,導致城市熱源點不足的問題。
建設煤矸石熱電聯產機組,也有利于穩定產業轉型過程中產業工人就業,促進社會和諧。烏海城鎮就業人員約25萬人,其中第二產業從業人員約15萬人,這部分人絕大多數直接或間接在資源型企業工作,年齡偏大、學歷較低、技能單一,在產業轉型過程中的就業壓力很大,低熱值煤的綜合利用可以為其提供大量就業崗位。
我們希望國家能源局盡快審批《烏海市基于能源及相關產業循環經濟發展規劃》,支持推動“煤電熱一體化”項目前期工作,這些項目的建設可以有效解決由于城市棚戶區、煤礦棚戶區、國有工礦棚戶區等各類棚戶區改造和人口向城市集聚所新增的供熱問題,推動城市轉型。
3.以人為本的城市轉型
《21世紀》:除了產業轉型之外,烏海也在進行城市轉型。烏海正在建設海勃灣水利工程,將來要圍繞烏海湖來建設城市,這對烏海的歷史來說應該有轉折性的意義,因為要從工礦城市到現代城市必須做出轉變。
侯鳳岐:除了經濟轉型、產業轉型之外,就是城市轉型,要讓城市也成為一種資源和優勢。對西北地區來說,最缺的就是水,有了水就有了靈氣和生氣。水對烏海是很關鍵的,對氣溫、氣候都有影響。我們經常說,一個百年烏海,前五十年重點在“烏”字上做文章,烏金之海、煤城,在煤上做文章,后五十年在把煤做好的基礎上要把“海”字的文章做好,這樣發展文化、旅游才行,不然全辦工廠,也有環境容量、資源容量限制。
《21世紀》:烏海怎么解決這個問題?
侯鳳岐:我們現在是引進企業與本地企業聯合,前一個階段本地企業做,后一個階段引進的企業來做,比如中石油等。這就是按一個產業鏈條來做,把資源吃干榨凈,不排放廢氣和污水,這樣也就把污染問題也解決了。
如果沒有這樣先進的產業,達不到一定技術和規模,污染是必然的,還是要尊重經濟規律和自然規律。
《21世紀》:現在能源金三角地區很多地方都在搞資源精深加工,烏海有何不同?
侯鳳岐:我們是圍繞一個主導產業來做,把一個產業做精,產品系列化,在這個領域做成全國或者世界一流,因為市場是全國的,還與世界關聯,不做到一流最后還是要被淘汰。企業被淘汰,企業家的投入受損失,政府的土地也被浪費了。所以,在條件不成熟的時候,我們寧肯不投入,現在選項目都是選一流的企業做,光有錢不行,沒有人才、科技最后還是不行,這不像挖煤那么簡單。
《21世紀》:烏海現在在做的不光是改變原來工礦城市的面貌,還在精神文化層面進行改變。
侯鳳岐:烏海被命名為首個“中國書法城”、“中國硬筆書法名城”和“中國賞石城”。國家重點建設項目——黃河海勃灣水利樞紐工程自2010年開工建設以來進展順利,今年9月開始蓄水,年底前完工,屆時將形成100多平方公里的水面,我們稱之為“烏海湖”。我們將以烏海湖為中心,以甘德爾生態文明景區為重點,以黃河文化旅游和書法文化產業為龍頭,打造集山水、歷史文化、特色文化為一體的旅游產業。
城市的發展并不僅是一個物質的問題,還有精神、心理、情緒等問題,你覺得好不行,還要讓老百姓覺得好。以人為本,既有物質層面的也有精神層面的,是全方位、全過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