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節因素拉動 2月份CPI漲幅擴大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據證券日報報道,國家統計局于9日發布的報告顯示,在春節因素的帶動下,今年2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同比上漲3.2%,這也是自2012年5月份以來的新高。 國家統計局城市司高級統計師…
國家統計局城市司高級統計師余秋梅表示,春節因素是影響2月份食品(行情 專區)價格上漲較多、CPI同比漲幅擴大的主要原因。
就2月份CPI漲幅擴大,余秋梅還表示,春節前后物價的波動帶有明顯的季節性。由于今年春節在2月份,鮮果、鮮菜、水產品和肉禽等食品的消費量增加,加之冬季霧霾天氣對蔬菜交通運輸也有影響,拉動了價格上漲。
余秋梅同時指出,節日期間,鮮活農產品(行情 股吧 買賣點)價格通常會有較大幅度的上漲,節日過后往往會迅速下降。從近五年春節前后的價格變動情況看,春節所在月份的CPI環比漲幅都比較高,平均上漲1.5%,春節所在月份次月的CPI環比均有所下降,平均下降0.3%,季節性特征十分明顯。
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院長、金融與證券研究所副所長趙錫軍也表示,2月份CPI數據超出預期,即使考慮春節因素,也是偏高。主導物價推高的結構因素來自食品價格上漲,而并不完全是貨幣原因。今年物價上漲壓力較大,有生產成本上升的因素,有勞動力價格上漲的因素,環境成本上升,以及國際超寬松的貨幣環境,都將成為CPI可能走高的變量因素。
而對于近期物價的走勢,余秋梅認為,進入3月份以來,由于春節影響消失,氣溫逐漸升高,天氣好轉,有利于蔬菜等鮮活農產品的生產和運輸,食品特別是鮮活農產品價格短期內大幅度上漲的可能性較小,3月份CPI同比漲幅可能會回落。只要各地繼續保障重要商品供給,進一步搞活流通、降低物流成本和加強市場價格監管,保持物價總水平的基本穩定是可以實現的。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咨詢研究部副部長王軍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指出,保持物價的總體穩定,其中很重要的因素應該對貨幣的超發進行適當控制,對于貨幣寬松的程度要有一定的把握,特別是在目前世界主要經濟體仍在不斷釋放流動性、采取寬松貨幣政策的情況下,我國的貨幣發行應該在滿足實體經濟需要的同時控制好速度和規模。
王軍還指出,物價水平的變動從根本上來看還取決于社會總供求的變化,只要今年經濟復蘇保持一種相對溫和態勢,需求不是過度的膨脹,那么對于通貨膨脹的控制還是十分有把握的,物價漲幅也不會有失控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