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億引發的較量:粵蘇“十三五決戰”全解碼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當江蘇省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傳出全省2012年GDP5.4萬億元的數據時,這似乎已經注定,數天后,它將分散數千里外廣東省兩會相當一部分與會代表委員的注意力。5.7萬億元,1月25日,廣東省省長朱小…
當江蘇省“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傳出全省“2012年GDP5.4萬億元”的數據時,這似乎已經注定,數天后,它將分散數千里外廣東省“兩會”相當一部分與會代表委員的注意力。
“5.7萬億元”,1月25日,廣東省省長朱小丹在政府工作報告中給出了2012年廣東省GDP總量。這也意味著,2012年,已做了24年全國經濟總量“老大”的廣東省,只領先江蘇省3000億元。
此后,幾乎廣東省“兩會”每個會場都傳來了江蘇與廣東對比的聲音,“江蘇將取代廣東成為第一”也成為今年廣東省“兩會”的最熱議題。
在此背后,亦是廣東省與江蘇省GDP總量差距逐漸縮小的現實,而多位接受《第一財經(微博)日報》記者采訪的專家均表示,廣東最遲在“十三五”期間被江蘇超越,這真的會發生嗎?粵蘇兩省的競爭力差別又何在?廣東未來又會如何?
五年縮小近3000億
過去30年,得益于改革開放,地處開放前沿“南大門”的廣東迅速崛起,至1988年起占據全國經濟總量第一寶座至今。
2001年,廣東最先邁過地區生產總值1萬億元門檻,山東、江蘇、浙江先后加入“萬億俱樂部”。而從2001年至2008年,榜單前三強是廣東、山東、江蘇,到了2009年,江蘇把山東“甩在身后”,躋身第二,與“老大”廣東的距離越來越小。
在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外貿依存度最高的廣東增速有所放緩。廣東省發改委主任李春洪說,這些年江蘇發展的平均速度比廣東高了1.6個百分點,“去年江蘇GDP是5.4萬億,我們2011年也是5.4萬億。從這個差距來講,廣東和江蘇的差距也就是差這么一年時間。”
本報記者統計發現,2008年廣東領先江蘇5814億元,其后4年的差距分別約5025億元、4587億元、4100億元、3100億元。5年之間差距縮小了近3000億元。在這樣的增速下,多位接受本報記者采訪的專家均表示,最遲“十三五”期間,廣東將被江蘇超越。
廣東省政府參事、廣東省委黨校原副校長陳鴻宇說,廣東在未來兩三年內保持第一還是沒有問題的,但在人均GDP方面,廣東早就落后于江蘇。
統計數據顯示,去年江蘇人均GDP突破1萬美元,達10500美元,連續3年居全國各省區之首。廣東人均生產總值達54000元,約合8550美元,則位居京、津、滬和江蘇、浙江、內蒙古之后。
在市場經濟主體的企業方面,去年的全國500強企業當中,廣東有37家,江蘇有51家。盡管廣東的民營經濟總量超過江蘇,但在民營企業500強里,去年廣東僅有23家,而江蘇有118家,差距懸殊。
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發改委原主任李妙娟說,廣東有些指標不僅比不上江浙,還落后于其他省份。“卸任以后,我走了國內不少省份,越走越不安,深深感到廣東與其他地方在城鄉建設、生態環境方面有差距,比人均財政支出,廣東還比不上貴州。”
廣東省財政廳廳長曾志權直言,廣東人均財政收入在全國排名二十幾位,廣東財政收入超過200億元的市只有6個,江蘇卻只有一個市低于200億元。“可以說廣東經過這么多年的高速發展,追兵已經咬到屁股。”
三駕馬車
在陳鴻宇看來,粵蘇差距縮小主要有三大要素。一是產業的轉型升級、扶持新產業方面不如江蘇;第二是廣東區域與城鄉協調發展十分滯后;第三是民生水平和城鎮化水平的落后。
對拉動GDP增長的“三駕馬車”進行分別比照,或許比單純的GDP總量更有意義。
去年江蘇外貿進出口為5481億美元,廣東為9838億美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方面,江蘇是18215.3億元,廣東是2.27萬億元。
在固定資產投資方面,江蘇是32087.7億元,廣東盡管還沒有公布具體數據,但據廣東省發改委主任李春洪透露,江蘇在2003年之后的每一年,固定資產投資都超過了廣東,“前年我們大概被他們超了1萬億左右,去年大概還超過1萬億。”
兩相比較,廣東這幾年最大的短板便是固定資產投資。廣東省社科院區域與企業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丁力說,這幾年的招商引資,特別是因為江蘇,主要是依靠上海浦東因素,吸引了全球世界500強很多到江蘇去設廠,在上海開店。
“這樣江蘇依托區位優勢帶來的FDI(外商直接投資),大概從2008、2009年就已經在總量上超過廣東了。”丁力說。
丁力表示,世界500強在進入中國市場的時候進行過分工,在珠三角主要是“兩頭在外”的加工貿易,技術含量有限。而進入國內市場的、附加值相對較高的基本都集中在長三角,尤其是江蘇。“相反,由于加工貿易現在是處于下坡,現在到廣東來繼續在加工貿易這塊獲得發展的外商企業投資意愿就明顯下降。”
主管外經貿的廣東省副省長招玉芳舉例說,去年江蘇省實際到位資金超300億美元,而廣東只有200多億美元,少了江蘇100億美元。“我們是不是該思考自身的投資環境如何?”
江蘇良好的投資環境也引起了來自企業家的代表和委員的共鳴。廣東省政協委員、廣東美涂士建材股份董事長周偉建說,自己的企業去年繳納了1個億的稅,但在廣東沒有得到什么獎勵,佛山只獎一個匾牌,順德獎了1萬元。在江蘇,納稅大戶則有減免相關稅負的優惠,他在江蘇宿遷等地都有企業,感覺“在那很溫暖”。
“江蘇政府主導的色彩很強,不僅是招商,而是親商。就是讓民營企業老板到江蘇投資有一定的效益保證。”丁力說,江蘇政府在城軌、高速公路等方面建設的主導色彩也很強。
即使是廣東引以為傲的外貿出口和社會零售總額,雖領先于江蘇,但實質上亦不樂觀。作為外貿第一大省,廣東的外貿依存度最高,一旦國際市場有什么風吹草動,廣東就首當其沖受到影響。這里面“世界工廠”東莞的表現最為典型。
去年,東莞GDP增速為6.1%,繼2009年后第三年沒有完成GDP增長預定目標。東莞特約研究員、中山大學嶺南學院財稅系主任林江教授說,東莞現在是“上不去也下不來”,雖然本身經濟總量很大,但這些優勢并沒有充分轉化成經濟增長的動力,在大量民營企業苦撐之時,新的增長元素并沒有確立。
而在社會消費總量上,盡管廣東領先于江蘇4000億左右,但由于廣東總人口比江蘇多2500萬以上,所以人均消費量亦不如江蘇。“雖然我們老百姓的富裕程度并不低,但是由于貧富差距較大,所以說打折扣的程度也比較大。”丁力說。
雙面廣東
在“三駕馬車”之外,區域失衡也是廣東落后于江浙的另一短板。李春洪說,江蘇在最近10年采取了很多的措施,加快蘇北、蘇東地區的發展,過去江蘇也是靠蘇南。江蘇的蘇北、蘇東占它的GDP總量已經超過40%多,“也就是說他們的地區協調發展基本上是均衡的,但是我們省珠三角占經濟總量還是70%多,粵東西北地區才占20%多。”
而在近些年的全國百強縣排名中,廣東一直只有2個,而江蘇入選的縣市則近30個。
“如果粵東粵西粵北人均GDP能夠翻一倍的話,我們馬上就超過江蘇了。我們老是不注意這一條,覺得珠三角一枝獨秀,可以一俊遮百丑。”陳鴻宇說。
多位專家均認為,由于區域失衡嚴重、貧富差距過大,影響到了廣東固定資產投資和內需的擴大。廣東要保住全國經濟大省的位置,就要縮小粵東西北與珠三角的差距。“所以下一步很重要的措施就是要加快粵東西北的發展,進一步促進全省的區域性協調發展。”李春洪說。
不過,面對江蘇的步步緊逼,廣東也沒有完全亂了方寸。在廣東上下看來,至少目前廣東仍具備不少優勢。
“廣東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還是積累了很多的優勢,包括我們的市場完善,包括我們對外開放的程度,還有我們與粵港澳這樣的合作,這方面我覺得廣東發展的條件和基礎還是很好的。”李春洪說。
廣東省副省長陳云賢說,雖然追兵壓力很大,但也要看到廣東的優勢,例如廣東比江蘇多了2萬多億元的資金存儲,廣東的三大產業比重,報告里講到三產比例是5.0∶48.8∶46.2,江蘇是4.4∶54.4∶41.2,“這表明我們的產業結構優化走在先。”
丁力表示,廣東有兩個方面是明顯領先江蘇的,一個是單位GDP的財政稅收,第二是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這兩個東西江蘇一時間還趕不上。”
不過,在不少官員和專家看來,廣東保持一定的發展速度、適當擴大經濟規模很重要。“對廣東來說,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穩中求進’。因為如果經濟增長率太低的話,一下子被江蘇以及其他省趕上,這樣我們的底線會一下子退掉。”林江說。
穩中求進
為了穩住經濟、短期幾年內不被江蘇趕上,廣東也在不斷發力,這其中加快固投是一個重要途徑。去年7月,在國家“穩增長”的基調下,廣東也提出19條穩增長的舉措,其中包括加快推進重大項目建設等一系列措施,要把全力扭轉投資持續下滑作為擴內需穩增長的重中之重。
去年11月,廣東印發《廣東省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展“十二五”規劃》,其中擬定“十二五”時期全省安排交通運輸重點建設項目189項,總投資約19838億元,其中“十二五”時期計劃完成投資約10671億元。
李春洪說,從廣東的實際情況跟江蘇對比來看,廣東的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出省的通道,包括高速公路、鐵路、水路都明顯不足,廣東出省的通道、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這影響了廣東的經濟腹地,所以這是一個要解決的問題。
陳鴻宇說,廣東的投資空間有幾個方面:一是產業結構調整,必須通過高新技術、新興產業的發展來投資;其次,廣東區域、城鄉發展嚴重不協調,廣東縣域經濟十分滯后,需要加快投資來促進這些地方的發展。
“如果我們轉型升級和擴大內需能夠對接起來,那么增加的固投也會更加有效益,而固投對經濟的直接帶動作用仍比較大。”林江說,如果僅僅是為了不讓江蘇趕上,那么就必然會在固投方面盲目上馬,而這也將會付出較大的代價。
丁力認為,廣東以前是在直道上行車,現在轉型升級,就像汽車要拐彎,顯然不可能跑得很快。“我們犧牲速度換質量,現實有可能速度犧牲了,質量沒有換回來。”
“廣東原來的工業基礎是比較差的,我們改革開放走在前面,大部分是吸引外資,搞“三來一補”,江蘇靠近上海,上海對它的輻射是工業體系、高技術人才,它起步比我們晚,但是起點比我們高,它的產業層次是比我們要高的。”李春洪說,廣東必須要在調整產業結構、提升產業層次方面下功夫。
對于今年廣東GDP增長目標“8%”和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5%這樣一個較低的增長目標,李春洪說,如果目標定得過高,擔心各地會“保住當年再說”,推后了轉型升級,對廣東的經濟長遠發展不利。所以“雖然壓力很大,但還得咬住牙”,“只有越過了拐點,才有可能提速”。
“廣東轉型升級不能再瞻前顧后了。”丁力認為,對廣東來說,目前最重要的不是做大堆頭,而是通過產業重組、企業兼并,真正從內部提升企業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