鈕文新:中國股市再次擔負救災的角色 必須漲上去
來源:鋼聯資訊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據媒體報道,讓股市漲上去,減少新股發行,為存量上市公司再融資讓路。中國股市再次擔負了救災的角色。惠譽評級公司1月8日聲稱,有60%的可能將中國主權債務評級從AA-下調至A+。其理由一,是中…
據媒體報道,讓股市漲上去,減少新股發行,為存量上市公司再融資讓路。中國股市再次擔負了“救災”的角色。
惠譽評級公司1月8日聲稱,有60%的可能將中國主權債務評級從AA-下調至A+。其理由一,是中國的影子銀行把貸款證券化實現債務規模的無限擴張;理由二,2012年底,中國信貸總量將達到GDP的190%。
是不是因此就該調降中國主權評級?這是另一個問題,但我們確實必須重視這幾年中國債務規模的大規模擴張。
從第三季度的貨幣數據看,今年11.73萬億元的社會融資總規模中,只有2177億元屬于非金融企業的股權融資,占比還不足1.9%。這就是說,2012年前三個季度,全社會融資98.1%都是債務融資。
尤其是2008年之后,企業債、信托貸款、委托貸款的增長速度極快,而且信貸資產變相證券化,變成中國債務規模空前擴張的主要推手。這與中國央行“發展資本市場應以推動企業債市場發展為主”的指導思想密切相關。
筆者認為,以“轉變中國融資結構”為出發點的政策思路,卻嚴重扭曲了中國的金融結構。
原因是,我們的中央銀行總是以美國等發達市場經濟國家的金融結構作為標準,認為美國等發達國家的債券市場遠大于股票市場規模,所以中國也應當效仿。
在此過程中,并未考量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不同的信用基礎,不同的經濟結構,不同的經濟質地,不同的貨幣強度,以及所對應的負債能力差異。
比如,美國最為強大的經濟支撐是金融公司,而中國卻是制造業公司。制造業公司的負債能力能與金融公司相比嗎?
再比如,美國的貨幣地位可以使之借錢不用還,中國可以嗎?還不用說中國,發達的歐洲國家都比不了,它們的主權債務危機不是一直困擾其經濟發展嗎?
去看看歷史上的金融危機,盡管我們說它都是實體經濟的危機,但其中的核心因素不都是因為實體經濟過度負債嗎?金融危機之前的日本,不就是企業過度負債?金融危機之前的泰國,不就是企業大量借用外債,在貿易逆差不斷擴張的前提下,最后國家外匯儲備都不夠償債?
這樣的教訓實際是告訴我們,以制造業為基礎的國家不易過度發展債務融資,企業必須保持合理的資產負債比例,必須時時刻刻提防債務鏈條的堅實、完整,而這一切必須仰仗股權融資的充分,必須仰仗成長性預期帶給股票的溢價,才能使有限的股權形成可持續的融資支撐。當然,這里還有資本利用效率需要不斷提高的問題,這是另一個問題。
所以說,中國這幾年執行了錯誤的金融發展方針。剛開始,用大規模政府投資拉動債務規模急速膨脹,然后180度大掉頭,拼命收緊貨幣。
結果,不僅逼迫民間貸款利率大幅攀升,而且把股市打死了。企業不得不通過高價借貸維系生命、維系運轉,而且失去了通過股權融資平衡資產負債的機會。
更嚴峻的是,中國本來就面對著國際需求減弱、國內經濟轉型、發展新經濟的極大風險,這樣的經濟背景下,不是以股權融資的風險偏好去應對,反而拼命擴大債務融資,這不是嚴重的資本錯配嗎?
沒別的辦法。讓股市漲上去,減少新股發行,為存量上市公司再融資讓路。真不幸,中國股市再次擔負了“救災”的角色。不過,投資者稍安毋躁,因為股市必須漲上去,必須具有充分的活躍度,上市公司修復財務報表的任務才有可能完成。投資者的愿望和管理者的需求現在剛剛達成一致,這樣的一致股市非漲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