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變化軌跡微露明年美國經濟亮色
來源:上海證券報|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透過2012年看2013年,美國經濟有一系列易于忽視、卻影響深遠的變化,它不僅意味著力量的積蓄,更代表著方向的指引,而2013年美國經濟將沿著這些變化方向繼續(xù)前行。全球經濟的積弱不振對美國經…
2012年行將過去,這一年的全球經濟,盡管不是衰退年,但依舊是失意年,各類風險的層出不窮超出預期,實體經濟的自由落體令人扼腕。如果說尚有亮色,那就是美國經濟的周期性領跑,有望實現(xiàn)2.17%的經濟增長,較去年加速0.3個百分點,是發(fā)達國家中實現(xiàn)增長率提振的唯一成員。那么,2013年美國經濟的周期性領跑是延續(xù)還是終結?
表面上看,風聲鶴唳的財政懸崖似乎將成美國經濟不可承受之重,并可能把美國經濟的溫和復蘇攔腰斬斷。面對財政懸崖,美國經濟復蘇是否會戛然而止?筆者以為不然。當然,財政懸崖的沖擊只能部分緩解,影響只能跨期分攤,本身無法全然回避,但財政懸崖并不是美國經濟的全部,僅是影響美國經濟未來走向的一個因子。在對財政懸崖保有充分警醒的同時,可將2012年-2013年的美國宏觀經濟視作一個連續(xù)的時間段,帶著2013年的疑問回望2012年,周期性領跑只是表象,變化才是深層內涵;而透過2012年看2013年,2012年帶來的美國經濟一系列變化是易于忽視、卻影響深遠,變化不僅意味著力量的積蓄,更代表著方向的指引,而2013年美國經濟將沿著這些變化方向繼續(xù)前行。
變化之一,是家庭在去杠桿化后的消費模式回歸。經歷了四年的調整,美國家庭的去杠桿化取得明顯成效,今年二季度,美國家庭負債率降至10.69%,不僅大幅低于危機期間(2008年-2012年,下同)12.27%的平均水平,還低于11.96%的歷史平均水平(季度數(shù)據(jù)是1947年以來的平均,月度數(shù)據(jù)是1995年以來的平均,下同)。與此同時,美國家庭消費更趨擴張性,今年二季度,美國個人儲蓄占可支配收入比例降至3.6%,接近危機前水平。消費模式的回歸伴隨著透支風險的下降,今年前三季,美國信用卡拖欠率均值為2.93%,明顯低于危機期間的4.67%,甚至低于歷史平均的4.46%。此外,隨著就業(yè)形勢的改善,11月,密歇根大學消費者信心指數(shù)升至82.7,大幅高于危機期間的69,并接近歷史平均的87.6。
變化之二,美國樓市去泡沫化接近完成,并出現(xiàn)觸底跡象,今年6至9月,標準普爾美國20個大中城市房價指數(shù)連續(xù)四個月上升,結束了此前連續(xù)20個月下跌的頹勢;今年前十個月,美國喪失住房贖回權案例數(shù)量月均下降13.38%,出租房空置率和住房空置率的月均值分別為8.67%和2.07%,明顯低于危機期間的9.87%和2.54%,并接近歷史平均水平。11月,全美住宅建筑商協(xié)會住房市場指數(shù)回升至46,大幅高于危機期間的19,并接近46.97的歷史平均水平;今年前十個月,美國新房銷售和現(xiàn)房銷售環(huán)比增長率的月均值分別為0.87%和0.98%,既高于危機期間的-0.58%和0.48%,也高于歷史平均的-0.05%和0.15%。
變化之三,是金融行業(yè)在風險下降過程中的經濟助力提升。今年前11個月,美國銀行業(yè)借貸意愿月均凈上升17.38%,大幅高于危機期間的4.1%和歷史平均的7.07%;美國銀行業(yè)對大中型企業(yè)和小企業(yè)的貸款標準月均改善4.65%和3.1%,而危機期間惡化幅度高達13.65%和16.46%。在風險管控前提下的業(yè)務擴張使得美國銀行業(yè)盈利狀況明顯改善,三季度,美國銀行業(yè)總收入同比上漲3%,創(chuàng)近三年以來的季度新高;美國銀行業(yè)總利潤達376億美元,同比上升6.6%,創(chuàng)六年以來的季度新高。從宏觀金融調控看,長期低利率和連續(xù)三輪的量化寬松使得美國貨幣供應快速擴張,2012年前十個月,美國M1和M2的月均同比增速分別為15.67%和8.7%,高于危機期間的11.1%和6.49%,也高于歷史平均的5.59%和6.32%。
變化之四,隨著次貸沖擊的逐年消化,以及全球風險重心從美國向歐洲的轉移,美國經濟的自我修復漸顯效果。2012年前十個月,美國工業(yè)產出月均增長3.91%,大幅高于危機期間的0.28%和歷史平均的1.15%,美國產能利用率月均值為78.62%,高于危機期間的75.57%和77.28%。產能恢復過程中,企業(yè)裁員數(shù)減少,就業(yè)吸納力增強,2012年前三季度,美國大規(guī)模裁員人數(shù)的季均值降至25.7萬人,明顯低于危機期間的35.6萬人和歷史平均的30.1萬人;2012年前十個月,美國月均新增非農就業(yè)15.7萬人,高于危機期間的-7.3萬人和歷史平均的8.3萬人。受市場自我修復的影響以及財政鞏固的約束,美國政府部門對經濟的邊際助力有所下降,2012年前十個月,美國政府財政支出月均增長僅1.13%,明顯低于危機期間的6.64%和歷史平均的5.83%。
變化之五,是實體經濟在失衡糾正過程中的內生動力增強。今年前三季度,美國GDP季均增長2%,個人消費的季均貢獻為1.26個百分點,明顯高于危機期間的0.53個百分點,62.83%的貢獻率也已接近歷史平均的65.89%;投資平均貢獻為0.58個百分點,接近歷史平均的0.63個百分點,在房市觸底回暖的支持下,住宅投資季均貢獻0.31個百分點,高于危機期間的-0.24和歷史平均的0.1個百分點;貿易平均貢獻為0.14個百分點,低于危機期間的0.28個百分點,但略高于歷史平均水平;政府支出平均貢獻為-0.02個百分點,明顯低于0.57個百分點的歷史水平。數(shù)據(jù)非常清晰地表明,2012年美國經濟的引擎分布正在向消費為主、投資為輔、貿易和政府減弱的方向轉變,這既意味著內外失衡的改善,也意味著美國經濟內生動力的增強以及以我為主增長模式的回歸。
順著上述五大變化軌跡,展望2013年,全球經濟的積弱不振對美國經濟的影響將逐漸減小,美國經濟的韌性有望超出市場預期;美國家庭資產負債表修復、消費傾向上升,將為消費可持續(xù)復蘇奠定堅實的基礎;金融機構資產負債表修復、盈利狀況改善和信貸意愿增強將有助于其資金融通功能的發(fā)揮,并給經濟增長輸入貨幣助力;而在政府支出邊際貢獻已然縮小的背景下,財政懸崖的長期拖累也有望被其他積極因素的助力增長所稀釋和消化。根據(jù)IMF的預測,2013年,美國經濟有望實現(xiàn)2.12%的增長,增長率雖較2012年略有下降,但增長可持續(xù)性得以維系,通脹率有望下降并居于2%以下,失業(yè)率則有望下降至8%左右,貿易失衡則有望小幅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