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憲容:明年中國經濟增長可能的底線及走向
來源:上海證券報|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近期有不少分析認為,按照十八大報告設定的目標及十二五規劃,即將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可能會把2013年國內經濟增長目標設定在7.5%的水平上,這樣,既可保持經濟政策連續性,也可為新領導集…
近期有不少分析認為,按照十八大報告設定的目標及“十二五”規劃,即將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可能會把2013年國內經濟增長目標設定在7.5%的水平上,這樣,既可保持經濟政策連續性,也可為新領導集體執政準備一個好開局。不過,在筆者看來,由十八大報告對未來五年乃至十年的中國經濟增長與發展給出的原則精神,以及李克強同志對以城鎮化作為未來經濟增長之動力的再三強調可知,未來經濟發展不會走前十年的經濟“房地產化”之路,更不會以房價飆升來推高GDP的增長,“去房地產經濟”的支柱性應是2013年新一屆政府上任后開局最為重大的政策調整。因此,2013年中國經濟增長底線及走向,可能會跳出以往及當前政策思路,以全新面目應對市場與世界,就如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大上與中外記者見面時所表示的那樣。
在今天,中國經濟“去房地產經濟”的支柱性,不僅在于讓高房價推高GDP的經濟增長方式全面改變(十八大報告所指的GDP增長的中速性),而且還在于弱化企業與個人的住房投資功能,要求產業結構全面轉型及對國家經濟發展戰略作重大調整。其實,未來經濟發展的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及新農村現代化的“新四化”,就已清晰透露出這種轉型基本信息。筆者認為,在這樣的背景下,再加上充滿不確定性的國際經濟形勢的影響,2013年中國經濟增長底線可能有所調整或全面下移。
這樣判斷的依據是什么呢?
與過去十年相比,今天的國際國內經濟增長條件與環境可以說已經發生了根本性變化,而這種變化會直接影響經濟的潛在增長率底線全面下移。比如,可以確定的是,2000年以來中國出口超高速增長的時期已基本結束,這不僅在于由于制度障礙清除所釋放出來的貿易比較優勢差不多使用殆盡,更在于2008年美國暴發金融危機以來外需的嚴重不足根本不可能在短期內恢復。外貿出口由超高速20%以上的增長已降到現在10%以下的水平。在這種國際大背景下,未來幾年若能繼續保持中等增長水平就已是上上大吉了。
從國內經濟形勢來看,過去十年的GDP快速增長,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房地產快速發展、全國各地住房價格全面飆升的基礎上的。在這十年中,表面上看國內住房市場的價格上漲并不太快,從國家統計年報的數據上看,甚至于許多年份還低速上漲,而政府也從來就沒有停止過對住房市場的宏觀調控,可是這十年來國內房地產市場實際價格卻是在快速上漲的,各地方政府出于保增長的考慮,房地產市場只要有些許的調整,總會想方設法出臺托市措施。而房價快速飆升與房地產暴利,自然讓大量各種資源涌入住房及相關的市場。
別以為當前不少城市的住房市場銷售又開始回暖,實際上這種回暖只是與這些城市2011年調整年份的數據相比而言,而從2010年來中國住房市場調整來看,不少城市所反映出的周期性是完全不一樣的。國內住房市場只要出現些許的調整,那么不僅住房市場,而且與住房市場相關的行業與產業,必然產能過剩。比如,目前采礦、鋼鐵、建筑材料等行業的產能過剩調整就還沒有結束。也就是說,國內企業“去庫存化”還沒有結束,通常這會滯后于PPI轉折約兩個季度左右。所以,估計國內企業去庫存化可能延遲到2013年一季度。
同樣,國內二三線城市的住房市場“去庫存化”不僅沒有完成,而且面臨著巨大的風險。因為,不僅從全國的情況來看,國內住房銷售還沒有走出負增長的陰影(1至11月增長1.2%),而且2011年住房銷售嚴重負增長集中在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以及浙江、深圳等地,今年起則已逐漸在向二三線城市轉移,比如河北、山東、內蒙古等地。只是由于中國住房市場巨大,各地差異性極大,而使得國內房地產市場諸多巨大風險完全被隱藏起來了。如果房地產“去庫存化”不能及時完成,那么房地產泡沫引起的系統性風險就隨時可能爆發。特別是中國的住房市場興盛至今還從未經歷過一次真正的周期性大調整,房地產泡沫破滅所帶來的風險可能會更高。因此,新一屆政府上任后,想要來消化全國這個巨大的房地產泡沫,就需要將以房價飆升帶動的GDP增長全面下移,而不是保持現有水平。因為,這是中國經濟面對的巨大風險,盡可能地防范這種風險,并把這種風險可能對經濟運行產生的損害降到最低程度,讓GDP增長全面下移便是這種現實條件下的客觀選擇。
還有,過去十年的經濟增長,更多還是增加投資的結果,通過技術進步提高勞動生產率,以及通過制度改革來釋放生產力所占的比重還不高,這也是何以國內邊際資本產出率越來越低的緣由所在。有人計算過,從2000年到2010年,中國邊際資本產出比大概從2.4上升到了6。換句話說,以前若投資2.4元能增加1元GDP的話,而現在則要投資6元才能增加1元GDP了。在這種邊際資本產出遞減的趨勢下,不僅以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的空間會越縮越小,而且也越來越不可持續。這樣的經濟增長方式再不果斷調整,必定會帶來嚴重的產能過剩。如果這樣失衡的經濟結構再不抓緊重大調整,那么未來中國中長期經濟就完全可能陷入長期低迷性的狀態,這是無論如何必須避免的局面。
再清楚不過,十八大后,新一屆領導集體正面臨著整個國家經濟出現全面轉型與重大調整的節點。在這個節點,首要的考慮是把整個經濟增長的底線往下移,而這種GDP增長底線的全面下移,就要求國內各地方政府重新審視以往的經濟增長方式,徹底改變已經駕輕就熟的經濟增長思路,由此才可能真正實現經濟增長目標的轉變、經濟結構的轉型、經濟發展戰略的調整。
2013年中國經濟增長會保持在一個不高、但質量有所提高的基點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