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外經貿大學副校長趙忠秀:走出去面臨戰略調整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距離中國首次提出走出去已十多年,近年來,在全球經濟走弱背景下,中國走出去企業由于其強勁的發展勢頭,成為國際上頗為獨特的群體。為此,《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近日專訪了對外經貿大學副校長…
距離中國首次提出“走出去”已十多年,近年來,在全球經濟走弱背景下,中國“走出去”企業由于其強勁的發展勢頭,成為國際上頗為獨特的群體。
為此,《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近日專訪了對外經貿大學副校長趙忠秀。
第一財經日報:“走出去”概念提出已經有十多年了,你怎么看待這個概念在過去的實施狀況?
趙忠秀:中國最初提出“走出去”概念的時候,主要是從調整貿易結構、與海外經濟合作的角度來考慮的。比如說,企業“走出去”到出口市場國建廠,可以有效規避貿易摩擦。
隨著“走出去”企業數量的增多,2005~2006年,尤其是2006年以后,中國的貿易順差很大,貿易摩擦壓力隨之變大,“走出去”逐漸從概念轉變為國家戰略,實施主體就是企業。
目前,“走出去”戰略主要包括兩個工作。首先是提高作為微觀主體的企業的能力建設;其次是支持促進體系,或者說改善政府的公共服務。中國“走出去”的特色還在于,不僅僅是經濟行為,而且配合外交等多方面資源的全方位“走出去”戰略實施。總體評價,目前中國的“走出去”還處于初級階段。
如何考量“走出去”的階段呢,主要通過商業、經濟、政治、技術因素來做評價。目前中國對于“走出去”的概念,還更多的是從經濟和商業角度來思考,社會技術因素,也即對當地帶來多少就業,是否能夠帶出去先進的技術,卻依然做得不到位。
目前的“走出去”,還屬于當前開放格局下的延伸,并沒有站在全球經濟的視角來理解國際化,也算是處于“國際化”的初級階段。
日報:從2008年到2012年,中國出口遭遇到了很多困難,這是否意味著初衷為緩解貿易摩擦的“走出去”戰略的大環境已經發生了改變?
趙忠秀:首先得辨識“國際化”的三個階段。
中國目前“走出去”比較成功的案例幾乎都是資源型的,也即去海外市場拿石油、原料,再進口回母國。中國其他的“走出去”企業也主要集中在生產型,也即在出口市場建廠,以出口為主要目的,或者同時帶動國內的配件和勞動力輸出,這算是“國際化”的初級階段。
到了國際化中級階段,企業將會有全球化布局,組合全球資源,滿足當地市場為主要目的,當然也會重點布局。現在世界500強的跨國公司,幾乎都是中級階段。
全球跨國公司中20%,已經到了高級階段。這個時期企業將會逐步淡化母國形象,真正做到全球化網絡經營。從商品輸出進化到資本輸出。目前中國的華為已經屬于中級階段到高級階段之間的狀況了。
在這個認知基礎上,未來中國“走出去”企業更需要從價值鏈“增加值”而不是“出口總值”來考慮問題,那么未來的調整主要涉及到兩個方面。
綜合來看,未來五年,我們的高端制造業和低端制造業可能都會逐漸流失,而80%的中端制造業將會留在國內,20%的中端制造業流向海外。
在這種情況下,首先,是外商投資企業可能會出于成本考慮,將原本放在中國的加工貿易工廠,轉移到其他成本更低的國家。其次,是國內廠商主動適應環境,順勢而為地將一些國內產能轉移到國外或者中西部地區,管理全球供應鏈。
日報:在這樣的內外環境下,中國的“走出去”戰略是否也需要做相應調整呢?
趙忠秀:中國要真正做好“走出去”,最重要的還是首先從國內開始。
首先,得從過去過多強調供給端,轉變為擴展需求端。在過去的思維里,以產品為核心的工業生產制造比較受重視,而服務業則長期被壓抑被低估。以后得大力發展服務業。
其次,目前國內市場中,很多行業內部競爭不夠充分,很多企業“走出去”行為并不是內部充分競爭以后的自然結果。而是因為某些壟斷,壓抑了競爭造成的結果。
最重要的一點,也是根本的出路,是創造一個創新的環境。
從政府的角度來說,目前的對外投資審批制度還需要進一步改革,要簡化手續。
日報:從你的觀察來看,目前“走出去”較為成功的中國企業都有什么共同點?
趙忠秀:這些企業大多戰略清晰,懂得自己“走出去”為了什么。
其次,團隊大多數都有國際化視野。比如具有語言優勢,對對象國市場的研究較為透徹,相應的人才資源也比較好。此外,資源條件充分。
也就是說,產品、技術、服務的狀況都比較好。此外,除了自身能力強,還有一些企業,能拿到地方政府、中央政府,或者第三方的有力支持。
總體來說,中國目前“走出去”較為成功的企業集中在資源需求性,以及技術力量較為領先的制造性企業,比如三一重工、華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