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提收入與GDP倍增目標 分配改革方案將出臺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50歲的劉玉國今年又喜又愁。作為河南省平頂山張莊一組村民,他高興的是今年22歲兒子開始工作,每月收入1500元,這樣1年給全家多掙2萬。愁的是,兒子很快要娶媳婦,需要五六萬的費用;大女兒讀…
50歲的劉玉國今年又喜又愁。
作為河南省平頂山張莊一組村民,他高興的是今年22歲兒子開始工作,每月收入1500元,這樣1年給全家多掙2萬。愁的是,兒子很快要娶媳婦,需要五六萬的費用;大女兒讀研1年還需1萬元費用。
他家的3畝3分地,今年種植玉米收了5200斤,比往年的3500多斤大幅增加。同時他自己在平頂山煤礦做皮帶工,月收入3000多元,比去年做煤工2000多元高了不少。
這收入比劉玉國2010年做磚瓦工月收入700多元錢,增加了好幾倍,但他也膽戰心驚,怕錢不值錢,“收入漲是好,但物價不要太高。否則錢買不了多少東西。10年前蓋個2層的房子幾萬塊就可以,現在10萬都難。”劉說。
劉玉國的希望,是眾多民眾對于美好生活的期待之一,恰也是國家下一步政策著力方向之一。
11月8日,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舉行。大會報告提出,在發展平衡性、協調性、可持續性明顯增強的基礎上,到2020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新華社發表文章指出,這是中共首次明確提出居民收入倍增目標。
中國社科院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沈利生判斷,十八大將收入和GDP目標并列,說明下一步經濟增長將主要由消費驅動,從而改變過去投資和出口拉動經濟作用明顯的情況,“一系列新目標之下,意味著收入分配改革方案會盡快出臺”。
“過去說2020年人均GDP要達到2000年的4倍,現在按照十八大目標測算,至少也有五六倍了。”北大中國經濟核算研究中心副主任蔡志洲說。
據測算,要實現10年經濟增速翻一倍,需要每年經濟增速在7.2%左右。由于目前明確提出居民收入也要翻番,按此看居民收入年均增速將不低于7.2%。
收入首列目標
中共十五大曾提出,到21世紀的第一個十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
中共十六大提出目標,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到2020年力爭比2000年翻兩番,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明顯增強。
中共十七大也提出,“實現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兩番”。
本報計算得知,GDP20年要翻兩番,要求10年平均經濟增速為7.2%。由于從上世紀80年代以來,人口總數仍在增加,提出人均GDP目標20年翻兩番,暗含的意思GDP年均增速要比7.2%高。事實上“十一五”期間提出的年均經濟增速為7.5%,的確高于7.2%的數字。
11月8日召開的十八大,將2020年的目標進行了再調整,十八大報告提出,“(2020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蔡志洲認為,由于2011年經濟增速為9.2%,今年經濟有望增速在7.5%以上,這為之后幾年經濟完成年均7.2%的增速目標,開了好頭。
按照3年平均匯率測算,2011年中國GDP為7.3萬億美元,大約相當于美國15.1萬億美元的一半水平;若未來10年中國經濟總量翻番,這意味著2020年中國經濟總量將大約達到美國現在的水平,“這是很了不起的成就,當然由于匯率和物價因素,實際情況還有些差別。”蔡志洲說。
另一方面,由于“十二五”時期中國勞動力總量將下降,加上國家能源總量控制政策,加上國際經濟低迷,中國經濟增速放慢,已經成為學界共識。中國社科院此前公開報告判斷,今年全年中國經濟增速在7.7%左右,這是改革開放以來除亞洲金融危機等非常時期以來,首次低于8%的增速。
蔡志洲認為,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以來年均經濟增速在10%左右,考慮到經濟基數總量太大,以及環境、資源、能源壓力影響,今后中國經濟增速可能放慢,但是達到8%左右的水平,應該問題不大。
發展模式之變
實現目標的關鍵在于,既要實現2020年GDP總量翻番的目標,同時發展模式也要轉變。
本次十八大報告指出,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前提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取得重大進展,在發展平衡性、協調性、可持續性明顯增強”。報告還提到,“要著力解決制約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重大結構性問題。要牢牢把握擴大內需這一戰略基點,加快建立擴大消費需求長效機制,擴大國內市場規模”。
沈利生指出,把經濟增長和居民收入增長放在同一個年均增長7.2%的水平上,這將改變過去經濟增速一直高于居民收入增速的局面。
多年以來,尤其是2000年以來,中國經濟的推動力量中,消費推動作用持續下降,而投資與出口的作用持續上升。
查詢國家統計局公開數據發現,2000年最終消費對于經濟的貢獻率為65.1%,在十七大舉行的2007年,當年14.2%的經濟增長中,最終消費貢獻率下降到39.2%;2000年資本形成總額(投資)對經濟的貢獻率為22.4%,2007年提高為42.7%;2000年貨物和服務凈出口對經濟的貢獻率在12.5%左右,2007年提高到18%。
廈門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李文溥教授指出,投資和出口在上一個十年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很大,但接下來主要靠消費。
此前日本也經歷類似過程。比如上世紀50-70年代,該國消費占GDP的比例高達60%,70-90年代,降至40%左右;90年代至今,在52%左右,這當中的變化,與日本在1960年實施收入倍增計劃有關。李稱,中國提出10年城鄉居民收入增加一倍,也將有類似效果。
李文溥判斷,目前中國最終消費對經濟的貢獻率下降到了37%-38%左右,這很不正常。
具體到今后提升消費貢獻的途徑,“需要通過體制改革促進經濟發展,從而提高消費占GDP的比重,增加居民的收入,并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善民生,這是一個長久之路。”李說。
配套改革待推進
李文溥的說法不無道理。
此前居民收入增長不甚如意,大部分年份都是居民收入低于GDP增速。其中2008年以來,中國出現了罕見的經濟增長與居民收入背離的情況。
比如2008、2009、2010、2011年中國經濟增速分別在9.6%、9.2%、10.4%、9.2%,而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別為8.4%、9.8%、7.8%、8.4%,出現了反向增長情況。最有意思的是2011年前三季度經濟增速下降到7.7%,但是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反而達到歷史最高9.8%。
為什么經濟增長越慢,居民收入反而高?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北京大學宋國青教授認為,除通脹因素以外,這與分配因素有關。因為經濟快速增長時,財政收入和企業利潤增速都很高,而居民份額顯然會顯著下降。
宋說,也正因此,要實現下一步城鄉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長,實施更大范圍的體制改革的必要性加大。目前民營企業融資難、生存難等問題沒有根本解決。
另一方面,國家提出10年城鄉居民收入增加1倍,意味著民營企業的成本將增加。此前有一些企業家和專家在不同場合指出,現在核心問題是放開民間投資,給民間資本出路。
中國民營經濟研究會顧問保育鈞指出,目前有一些地方,對于民間投資的放開步伐確實在加大,“但是最核心的是落實,比如民間資本可以辦銀行,早就有文件,但是實際上卻落實不了。”保育鈞說。
沈利生建議,下一步要加快推進相關改革步伐,比如營業稅改增值稅要盡快推開,這可以對企業減稅;個稅也需要減負,其中個稅起征點起碼要提高到5000元以上,一些個稅過高的累計稅率也要考慮調整。
此外,要增加居民收入和社保待遇,一些國有企業的紅利還應該更大幅度上繳;并且,還需持續加大技術改造投資。
亞洲開發銀行副首席經濟學家莊巨忠此前指出,近幾十年來,由于改革尚未完成,高增長也帶來了一系列的結構性問題。這些問題如果不加以有效解決,有可能成為產業升級的重大制約。許多國家在進入中等收入階段以后,陷入了所謂的“中等收入陷阱”。中國經濟也面臨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風險。
亞行和北大發展研究院近期完成的一份報告指出,目前18個國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已有40-50年,人均GDP就是難以從中等收入國家跨入高收入國家。
該報告建議,中國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需要通過科技創新實現產業升級,推動知識型經濟的發展;同時要深化改革,包括企業、要素市場與財政體制的改革,并推動城市化與服務業的發展,以促進經濟結構的調整等等。
“這樣2010-2020年可以保持8%的經濟增速,2025年可望成為高收入國家。”報告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