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20峰會凸顯后危機時代的尷尬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11月4~5日,G20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在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舉行。會議議題主要為全球經濟與框架、財政管理和財政包容性等,且歐債危機與美國財政懸崖成為會議重點。不過,由于美國財長蓋特納、歐…
11月4~5日,G20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在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舉行。會議議題主要為全球經濟與框架、財政管理和財政包容性等,且歐債危機與美國財政懸崖成為會議重點。不過,由于美國財長蓋特納、歐洲央行行長德拉吉,及法國和巴西財長等缺席,市場預計這次峰會將難出實質性成果。
坦白說,美國財長等缺席致使峰會無法達成實質性成果之說有些夸大,充其量美國等財長的缺席使G20對美國財政懸崖的批判變成空談。我們認為,近年來G20峰會普遍形至而實不歸,本質上是峰會過度被“近憂”困擾,陷入了唯短期經濟增長的救贖氛圍,進而不僅使各國陷入了“誰來拯救拯救者”的宿命,而且增加了各國在峰會的談判分歧。
以本次峰會為例,聚焦歐債和美日等財政懸崖,恰襯托出了全球金融危機以來各國財政的窘迫,而G20峰會和國際市場擔心歐債和美國財政懸崖對全球經濟復蘇的影響,并探尋財政管理與財政包容性的可行之途,實際上是希望從政府會計管理上探尋公共債務的管控路徑,并為各國財政杠桿技術性地騰挪空間。如由于全球經濟依然路徑依賴于新興市場制造、歐美消費等舊增長契約,當前新興經濟體增速放緩很大程度上源自歐美主權債務風險之沖擊,即一旦歐美財政去杠桿化,將直接影響全球經濟復蘇進程,進而使全球經濟陷入再衰退風險。而若延緩歐美財政去杠桿化進程,之于歐美國家可緩解經濟放緩甚至衰退風險,而之于新興市場國家,歐美財金的持續杠桿化,會為其國內產能提供暫時穩定的國際市場需求,避免經濟增速下滑過快風險。
我們擔憂的是,各國避免全球經濟短期回落的政策,實質上是危機拖延術,其結果將使各國公共債務風險隨時間而膨脹,進而陷入救而復救的惡性漩渦。另外,各國都傾向于為避免經濟回落和衰退的短期目標,將不可避免引發復雜的國際貿易保護潮,使G20由各國聯合拯救經濟的舞臺蛻變成全球經濟失序之平臺。畢竟,若要緩解歐債危機和美國財政懸崖對即期全球經濟走勢之影響,主要國家需謹慎財政去杠桿化,而目前歐美等國并無多大空間維系目前的財政杠桿,因而保護本國市場和爭取外部市場需求,無疑成為了歐美國家走出經濟衰退、促進本國經濟增長的重要選擇。顯然,各國傾向于向外部尋找本國經濟增長制動力,將很容易使全球經濟陷入失序、失范亂局中。是為最近各國貿易保護案件頻發的緣由之一,也不難理解美國兩黨在終止政府刺激計劃上無根本分歧之原因。
由此可見,當前各國需明確,政府的角色是除蟲劑而非播種機,G20峰會若繼續把政府財政看作經濟增長的馬車,倚重政府需求管理推動經濟去庫存化和去周期化,以財政再杠桿化緩解公共債務危機的即期風險等,不僅不會促成各國達成實質性共識,而且會使各國傾向于采取不合作策略,致使G20出現類似于WTO正被FTA邊緣化之虞。因此,當前G20需走出護航全球經濟短期走勢的保姆角色,著力于探尋矯正全球經濟失衡的治本性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