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保障房發力:規模增長與機制創新并進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10月24日,廣州迎來史上最大規模的一輪保障房分配,共有9700套保障房被分到困難戶手中。在這背后,是廣東省近兩年大規模的保障房建設進入竣工期,可向申請人提供大量的房源。廣東省住建廳廳長…
10月24日,廣州迎來史上最大規模的一輪保障房分配,共有9700套保障房被分到困難戶手中。
在這背后,是廣東省近兩年大規模的保障房建設進入竣工期,可向申請人提供大量的房源。廣東省住建廳廳長房慶方今年7月在廣東省十一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五次會議上預計,去年廣東開工建設保障性住房33萬套,基本建成11萬套,今年預計大概也在10萬套,兩年將共建成約21萬套。
在“十二五”開局之年的2011年,廣東籌集建設保障房33萬套,超過“十一五”期間的5年建設量。經過這番狂飆突進之后,廣東的保障房建設今年進入一個平穩期。據省住建廳數據,今年全省保障房建設15萬套左右。
但從資金投入比例來看,去年是179億元財政投入對應33萬套保障房,今年則是168億元財政投入對應15萬套,顯示政府投資的力度大幅增加。
廣東省保障房新開工總量中,約2/3集中在廣州、深圳兩地,四季度始進入保障房開工、竣工高峰期。兩市住建、保障辦人士均表示,全年開、竣工計劃確定可以完成。
保障房規模擴張的同時,保障機制也在更新。廣東省年初率先提出停建經適房,改為以公租房為主進行保障房的建設。
其中,最關鍵的制度安排是“去利益化”,在經適房逐漸退出后,公租房和安居型商品房等形態將實行封閉輪候,屏蔽利益增值空間。嚴格的準入與退出管理將納入住房保障制度改革,廣州已在越秀和番禺兩區試點,成立了居民經濟狀況核對中心,引入第三方信用產品和服務,核查申請人的條件。
保障房“去利益化”試水
劉敏(化名)一家鳥槍換炮了。住在廣州芳和花園分到的經適房里,她對現在的生活感到滿意。
這樣的生活已持續了一年多。劉敏2010年分到了芳和花園這套60平方米房子。每間房子包括廚房和衛生間,都有窗戶,光亮通透。上下樓有電梯。小區的樓房雖有點密集,但綠地覆蓋率達到40%,劉敏每天一早都能聽到樹梢上小鳥的叫聲。
“比以前舒服多了。”劉敏說。現年35歲,在廣告公司任職的劉敏,不久前才經歷過失業,一家5口,夫妻倆加上兩個孩子,還有婆婆,原來住在東山口一間不足40米的老房子里,那是當年公公單位分的房,無電梯,劉家住在7樓,對于老人來說,尤其不方便。
而現在的芳和花園是廣州市保障房樣板工程,位于荔灣區東漖街。小區距地鐵一號線坑口站只有100米,有20多條公交線路經過,出行很便利。這里目前住著3988戶經適房與1947戶廉租房住戶。
這只是廣州龐大的保障房建設計劃的一小部分。現在在白云區龍歸城,廣州在建規模最大的保障房小區塔吊林立,機器轟鳴。按照規劃,這里將建成1.2萬套保障房,其中超過六成是公租房。照目前進度,社區可于2013年底整體交付使用。
據了解,今年廣州總體將分配10800套保障房,包括5718套廉租房和5082套存量經適房。在此之后,經適房將越來越少。未來的保障房將以公租房為主。
今年2月底,《廣東省住房保障制度改革創新方案》出臺明確,“建立以公租房為主的新型住房保障制度,解決住房保障對象基本居住需求。”除已批準立項的項目外,暫停新建經適房,將其供應對象也納入公租房供應范圍。
“新的制度設計旨在防止保障房的利益尋租”。深圳市住房研究會常務副會長陳藹貧認為,經適房、限價房可以出售,極易吸引不符合條件的申請人違規占用需要保障房人的名額,利用其增值空間賺取利潤,導致“開著寶馬申請保障房”的現象發生。
深圳保障房制度創新走在前列。陳藹貧主導設計的《深圳市保障房綱要》于9月底在深圳市委常委會上通過。該綱要進一步提出推行內部流轉機制,實行保障房的封閉輪候,嚴防保障房進入商品房市場。
“內部流轉運作有三種方式,一種是在符合條件的被保障群體內進行流轉;第二種是由政府回購;第三種可以向外部市場出售,但政府要參與高額分成。”陳藹貧介紹說,深圳保障房主要有公租房和安居型商品房,實行內部流轉,沒有了利益增值空間,保障房申請者將趨向于其真實數量和需求。
另外一些人士則對公租房的需求表示擔憂。“公租房數量過大也不合適,需求不一定真有那么多。”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副院長楊紅旭認為。
對于這種擔憂,廣東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廳長房慶方曾在今年年初的一個公開場合回應說,廣東保障房將建立申報登記“以需定建”,先規劃后建設,以避免“無人問津”。具體地,要求公租房的面積在40平方米左右,鼓勵建30平方米;其次是公租房的租金比市場租金要低一些,但是不能低太多。
房慶方解釋說,這樣設計,是要迫使承租人一旦有能力的時候,會因為住得不舒服而主動退出去買房,能夠使公共資源周轉起來。
在深圳,對保障房的輪候和退出制度作了更為詳細的規定。在租住者達到一定收入水平和年限時,就要退出公租房,讓給另外有需求的人。
房慶方強調,申請保障房的居民,最多輪候5年即可分到房源。
盤活城中村、農民房
按照省政府規劃,“十二五”期間,廣東要建100萬套保障性住房。
“考慮到建設成本和保障房的面積標準是變化的,對于資金投入,并沒有框死政府要投多少,但政府是有保底的。”廣東省財政廳廳長曾志權曾如是說。
據曾志權介紹,2011年全省完成總投資267個億,各級政府通過財政預算安排拿了179億。今年財政計劃安排168億,比去年少11個億,但今年建15萬套,去年是33萬套,因此今年財政投入的比重是增加的。
“全國各地保障房建設面臨的最大問題是資金短缺。”廣州寒桐咨詢機構總經理韓世同說,保障房主要的資金來源之一是土地出讓金收益,而今年各地尤其是一線城市的土地出讓金大幅下滑。
以廣州為例,受樓市調控政策影響,今年1月至8月,廣州市本級土地出讓金收入107.4億元,僅完成年度預算的34.2%,同比下降21.8%。
為解決資金問題,今年2月初,廣州市住房保障辦已與國家開發銀行廣東省分行簽訂了110億元貸款合同,用于公共租賃房和廉租住房項目。
廣州還鼓勵民資自建公租房。廣州東建實業集團負責建設的東建公司菠蘿山保障性住房項目,在8月31日開工建設,總數為6493套;而另一單位自建保障房項目穗和公司人和保障房項目,也已開工建設,總數為4150套。
“不管怎么樣,我們會從其他方面來補足保障房的投入資金。”廣州市財政局有關人士透露,在新增財力的安排上,財政局建議保障房建設資金增加11.8億元。
深圳的辦法則是盤活存量土地和存量住房,節約建設資金。在深圳市場上,可以激活使用的住宅有兩種——存量商品房和城中村住房,其中住宅面積超過1.7億平方米。
“盤活的存量住房主要用于公租房。”陳藹貧告訴本報記者,將城中村、農民房等程序性違章建筑納入公租房范圍,由政府填補公租房租金與市價的差額,經過測算,每年用于補差的費用為17.8億元左右,相對于建設新的保障房每年耗資逾百億元,節約資源相當可觀。
兩年建成21萬套
2012年廣東開工建設保障性住房的目標任務是15.15萬套,竣工保障性住房是3.3萬套。
根據廣東省住建廳數據,截至7月底,廣東已新開工保障性安居工程87627套,完成年度總目標任務的60.2%;竣工保障性住房27729套,占總任務的84.0%。
繼去年超額完成8.5萬套的保障房建設任務后,廣州今年再開啟新建4.5萬套保障房的大幕。廣州市住房保障辦相關負責人透露,廣州市本級在建的保障房項目有20個,面積達到520萬平方米。
截至8月31日,廣州保障房(不包含貨幣補貼)已開工20046套,開工率過半。前9月,廣州竣工的保障房總數為3701套。對此,廣州住保辦相關人士解釋說,這是因為廣州今年的保障房項目幾乎全部為新選址籌建,開工集中在10月份,從全年來看,完成計劃沒有問題。
深圳這邊,今年有約3.8萬套保障房計劃開工。截至10月1日,累計新開工保障性住房達37247套,完成率98%。截至9月20日,保障性安居工程項目已竣工包括龍悅居三期等5個項目約5800套,其他3個項目年底可全部實現竣工1萬套目標。
據房慶方在最近的政府會議上介紹,廣東去年實際開工建設的是33萬套,基本建成11萬套,今年預計也在10萬套左右,加起來大概是21萬套左右可以投入使用。
按照廣東省的設想,到“十二五”期末,全省保障性住房覆蓋面將達到20%左右,對低收入人群、“夾心層”、以及外來務工人群均有所保障。
目前廣州和深圳兩地均已完成對在冊低收入人口的覆蓋,下一個目標是解決對中等收入家庭即“夾心層”和外地戶籍人口的覆蓋。
“深圳已率先將‘夾心層’人群納入保障范圍,用安居型商品房形式加以保障。”陳藹貧對本報記者說。而在廣州,滿足一定條件的外地戶籍人士亦可申請公租房。
延伸閱讀
- 上一篇:深圳出臺政策促進科技創新 下一篇:今日辟謠(2023年1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