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松祚:大行轉型 銀行業利潤將重新分配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隨著經濟周期的下行加上利率市場化的開啟,銀行的高利潤增長不在,同時一系列的挑戰向大行襲來,大行也面臨著轉型。大行的壓力來自哪里?具體怎么轉型?國有大行如何去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
隨著經濟周期的下行加上利率市場化的開啟,銀行的高利潤增長不在,同時一系列的挑戰向大行襲來,大行也面臨著轉型。大行的壓力來自哪里?具體怎么轉型?國有大行如何去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下簡稱NBD)專訪了中國農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向松祚。
告別高利時代
NBD:十年以來,五大行成績斐然,不少人認為目前銀行業最好的日子已經過去了,對此您怎么看?
向松祚:什么叫銀行最好的時期,這是需要考量的。銀行利潤、收入、資產規模的高速增長是不是就是銀行最好的時期,我想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看法。但有一個基本判斷,銀行的資產規模高速擴張,收入和利潤高速增長這個時期確實已經過去。
今年以來,銀行在三個方面的壓力比較突出。第一是金融的脫媒化的趨勢。現在社會融資渠道多元化了,債券、信托、保險、證券、PE、VC等。這些渠道多元化以后,老百姓不愿意把錢單純地存在銀行,這對銀行的壓力非常大。
第二是利率市場化。尤其是人民銀行在今年兩次不對稱降息以后,普遍感受到巨大的壓力。一些優質的客戶要求銀行把貸款利率下浮到底,存款又要求上浮到頂,客觀上利差就縮小了。這對國有四大行或者五大行的壓力都比較大,因為大行的優質客戶量都比較大。在貸款利率的上浮不及中小金融機構把這個政策用到頂,這樣必然導致利差下降。
第三是風險的上升。不良貸款余額和不良貸款率都有所上升,過去我們長期是雙降,今年總體的情況可能會維持一升一降。但是從地區看,特別是從分支行來看,可能不良就是“雙升”的。有一些地區和行業,目前的數據顯示,暴露得還不是很充分。
NBD:今年由于穩增長的需要,地方政府再掀起來新一輪的投資熱潮,國有大行地方融資平臺的貸款一直比較高,目前地方政府已經高負債運轉了,您怎么看其中的風險?
向松祚:從銀行整體來講,顯然國有大行抗風險的能力要強一些。從銀行的全局來看,我覺得中小銀行特別是一些農村商業銀行和城市商業銀行,他們的風險或者說抗御風險的能力比國有大行要弱。資本金、網絡、優質客戶等各個方面相對弱,從平臺貸和政府干預來講,他們受的影響更大。這幾年國有大行,對大客戶、大項目信貸的權力基本上往上收了。
總體來說,我個人判斷,80%的平臺貸是好的,支持的項目都是城市的基礎設施軌道交通和一些好的工業園區。也許有20%左右未來會出一些問題。我們既不能低估平臺貸的風險,也不能夸大。
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
NBD:目前包括國有大行在內的銀行業高利潤的貢獻因素主要是凈利息和中間業務收入,銀行新的利潤新增長點到底在哪?對于大行來說是縣域經濟、海外市場、信用卡、私人銀行等還是其他領域?
向松祚:銀行業務轉型,也不是一兩年就能轉過來的。在五到十年的時間內,中國銀行的利潤收入主要來源還是靠存貸利差。大家要有一個很清楚的認識,銀行在社會融資中的主導性下降是一個逐步的過程。從某種意義上講,利潤在各個銀行之間有一個重新分配。四大國有銀行的份額肯定是下降的,從資產、貸款總量、存款總量來看,很多銀行的份額都在下降。
從整個社會來看,銀行業在社會融資體系中的占比是下降的,國有大行在銀行業中的份額也是下降的。轉型肯定是在快速地發生,中間業務收入來自哪里?目前看來主要是代理業務,代理收費,保險、基金、信托等,還有比如說同業的拆借和債券的承銷。
從國際經驗來講,未來主要的中間業務收入應該主要來自于信用卡、銀行卡支付結算等,未來銀行的收入要更多的轉向,那就要有很多創新,不能單一,現在各家銀行在信用卡領域的競爭,也是很激烈的。
延伸閱讀
- 上一篇:中國內地面臨“熱錢”沖擊概率小 下一篇:今日辟謠(2023年1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