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9月2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對外發布了《關于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將拉開我國創新體系建設的序幕。中科院科技政策與管理科學研究所所…
9月2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對外發布了《關于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
“《意見》將拉開我國創新體系建設的序幕。”中科院科技政策與管理科學研究所所長穆榮平對本報記者表示,它的基本思想是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促進經濟與科技的集合,并提出了建立企業主導產業技術研發創新的體制機制及其配套政策。
在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黨委書記、副所長黃群慧看來,研發投入不足已成為制約我國科技創新的一個重要因素。從研發投入看,2008年OECD國家平均研發強度為2.33,美國、德國和日本的研發強度分別為2.89、2.64和3.42,而我國只有1.54,到2010年也只達到1.71
對此,《意見》提出了未來科研投入的規劃目標,即到2015年,全社會研發經費占國內生產總值2.2%,大中型工業企業平均研發投入占主營業務收入比例提高到1.5%;到2020年全社會研發經費占國內生產總值2.5%以上的目標。
穆榮平指出,一個完整的國家創新體系,既包括科技創新的供給,也包括科技創新的吸取,而《意見》主要涉及到前者,并未涉及后者,而企業創新的動力和需求等問題則是更為關鍵的問題,這有待經濟領域改革的進一步深化。
國家科技重大專項施行舉國體制
《意見》對我國現行的科技管理體制做了診斷,認為我國的科技機制與經濟社會發展和國際競爭的要求不相適應,其中最突出的表現為: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沒有真正確立,產學研結合不夠緊密,科技與經濟結合問題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原創性科技成果較少,關鍵技術自給率較低。
根據中國社科院“工業大國國情與工業強國戰略的課題報告”的研究,從關鍵技術自給率看,中國的紡織機械、高端機床、高速膠印機、集成芯片制造設備和光纖設備制造設備產品進口分別達到70%、75%、75%、85%和100%;從專利看,2010年我國申請的國際PCT專利12337件,僅相當于美國的1/4、日本的1/3。
為此,國家提出要加強企業創新能力的建設。《意見》提出兩項重要決策,一是要吸納企業參與國家科技項目的決策,產業目標明確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由有條件的企業牽頭組織實施;二是,“十二五”時期國家重點建設的工程技術類研究中心和實驗室,優先在具備條件的行業骨干企業布局。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意見》還提出要探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舉國體制,完善重大戰略性科技任務的組織方式,保障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等順利實施。
對此,穆榮平解釋,這里說的舉國體制與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并不矛盾,它有兩個限定,一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約束,二是限于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因為這些項目投入大,單靠企業來完成不現實。
據2006年國務院發布的《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所謂國家科技重大專項主要限于核心電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礎軟件,極大規模集成電路制造技術及成套工藝,新一代寬帶無線移動通信,高檔數控機床與基礎制造技術,大型油氣田及煤層氣開發等16個重大專項。
國家創新體系需經濟改革配套
同時,《意見》也給出了一些支持企業創新的配套政策,比如落實企業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政策,適用范圍包括戰略性新興產業、傳統產業技術改造和現代服務業等領域的研發活動;再如改進企業研發費用計核方法,合理擴大研發費用加計扣除范圍,加大企業研發設備加速折舊等政策的落實力度,激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
“前述諸多政策,主要是企業科技創新的能力建設,而更為重要的則是如何挖掘企業創新的動力和需求。如果企業不創新也可以活得好好的,或者企業創新的制度成本和風險太高,那么企業為什么一定要進行創新?”穆榮平指出。
穆榮平進一步指出,《意見》對企業創新的動力也略有涉及,比如提到要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大力支持民營企業創新活動,“但這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進行更為深入的配套的經濟體制改革,以激發企業創新的動力。”
對此,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劉世錦曾對本報指出,政府應努力去解決那些對創新非常重要,但僅靠企業和企業家解決不了的問題,包括努力去創造和維護一個公平競爭的環境,為所有具有創新精神的人開放機會,使全社會的創新能量充分地涌流出來;保護產權,對創新活動來說尤其重要的知識產權;創造需求,比如對那些具有巨大市場化潛力的產品,在其市場導入期以補貼方式給以需求側激勵。
在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主任范劍平看來,目前大量的國企和央企,本應發揮科技創新的示范作用,成為科技創新的主力軍,但它們掙了很多錢,既不上繳利潤,也不與百姓分紅,而是去擴張規模或者跑馬圈地,這種現象亟待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