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速轉型江蘇樣本:制造業低迷多舉措激活內需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初秋時分,研讀最新公布的一些經濟數據,透露出些許涼意。上周公布的匯豐8月份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PMI)初值為47.8,創下9個月以來最低。新出口訂單指數為44.7,創41個月最低。經濟增長…
初秋時分,研讀最新公布的一些經濟數據,透露出些許涼意。
上周公布的匯豐8月份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PMI)初值為47.8,創下9個月以來最低。新出口訂單指數為44.7,創41個月最低。
經濟增長趨緩,產能過剩、工業企業利潤下滑、對外貿易低迷、財政增收壓力加大等問題集中出現,經濟發展中不平衡、不穩定、不確定性風險集中釋放,經濟運行進入一個較為復雜和困難的時期。
支柱產業低迷
江蘇是制造業大省,今年以來,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累計同比增幅均在11.8%~12.6%,而去年和前年同期增幅均在17%以上,今年要低4個百分點左右。工業企業盈利能力明顯減弱,虧損現象有所加劇。
稅收是個窗口,表現在增值稅和所得稅等收入上,許多大市去年同期有25%以上的增長,而今年前6個月,兩大主體稅種的增幅都回落到個位數。最近一個月,有的地方國稅收入增幅已跌破到個位數甚至負增長,說明當前以制造業為代表的實體經濟狀況不樂觀。鋼鐵、石化等大面積虧損,一些龍頭企業幾無稅收。過去,一些行業2%的“大個子”企業撐起了80%的增值稅和所得稅,今年“大個子”中除了壟斷性行業尚好,鋼鐵、石化等行業效益急速下滑,對稅收的支撐作用減弱。從個人所得稅看,受去年個稅改革影響,同比下降幅度超過10%以上。結構性減稅的減收效應顯現,這都必然導致財稅收入的增幅放緩。
真正的挑戰在企業部門,江蘇光伏產業一度占全國七成,現在全行業入冬。前兩年的這時候,省內某一個光伏產業園半年稅收就有10億元,今年則收獲寥寥。光伏業從前幾年納稅“榜眼”淪為現在的寂寥無聲。造船業亦然,國際航運市場持續低迷,船東付款能力下降,訂單下降了60%,船價下跌50%,加上墊資壓力,船舶企業步履維艱,中小船廠大面積停產。
外貿方面,江蘇上半年進出口同比只增長1.3%,低于全國平均增幅6.7個百分點,作為第一大出口市場,對歐洲出口同比下降超過7%,低于整體增速11.3個百分點。過去江蘇出口“得分高”的計算機、通信和電子信息產品,因外部需求明顯下滑,并已直接同步傳導到制造業。來自無錫和昆山的反饋數據,過去計算機和電子產品出口的龍頭企業,今年增值稅和所得稅均大幅下滑。
在外需萎縮的同時,各種政策疊加刺激內需,但無論是收入倍增計劃,還是通過財政補貼促進消費的政策,都有一個時滯。房地產的失速又必然對沖掉一部分政策的正能量。
從江蘇今年前6個月的情況看,全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速達到14.9%,較去年同期下降2.3個百分點。從分類看,汽車、家電及石油制品等大宗消費有所降溫。而消費增速走低是經濟增長趨緩、價格漲幅回落、企業效益下降的必然反應。值得欣慰的是,因為多年高增長累積的雄厚物質基礎,固定資產投資相對平穩,過去8個月中都基本能維持20%以上的相對較快增長速度,一批帶動性強的重大項目對經濟企穩發揮了積極作用。
多舉措提振內需
以上經濟指標表明,經濟增速下行壓力加大,各方應當平心靜氣地接受這個事實。經過30年的高增長高消耗,減速換擋檢修才能贏得下一個更健康更安全的30年。經濟增速下來了,財政收入自然要下來,當以平常心面對,而不能見了稅收下來就如坐針氈,動輒要“雙過半”去收過頭稅。經濟越是困難,越是要善待小魚小蝦,竭澤而漁“收過頭稅”,甚至把明年的稅都提前到今年繳,水都抽干了,也就沒有了未來經濟增長的基礎。
同時更要穩住陣腳,積極順應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要充分利用好減速換擋的間隙,更大力度地推進結構調整,為未來的增長注入新動力。在經濟調整時期,困難倒逼加快轉型,比如,外貿如何改變靠傳統低附加值的加工貿易的路徑依賴就是我們需要長期面臨的一個重大課題。
提振內需,光靠財政補貼,搞汽車、摩托車、家電下鄉是不夠的,如何在增加收入水平、提高購買能力、促進消費升級、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營造讓公眾敢消費放心消費的社會安全網才是根本。大規模的保障房建設、加大義務教育投入、完善大病醫療保險,這一系列舉措本質都是激活內需的重要抓手,讓公眾對未來少后顧之憂,有安全感,才有信心消費,中國經濟的內需轉型戰略才沒有懸念。
一個值得注意的信號是,上周,國務院醫改辦宣布,在完善基本醫療保障的基礎上,將重點開展覆蓋城鄉居民的大病保險,城鄉大病醫保新政實施后,個人負擔費用補償比例將大大降低。本周一,國務院醫改辦又召集財政部、衛生部等多部委召開電視電話會議,推進這項重大的普惠型社保政策的實施。
這已不是一個醫療問題,從頂層設計看,更是擴內需穩增長的重要抓手。因為沒有完善的較高水平的社會保障體制,提振內需無從談起。國民從住房、孩子入學到醫療,如果都有足夠的保障,自然就會信心滿滿。這無論是對宏觀經濟還是微觀企業都是利好。
延伸閱讀
- 上一篇:“新西三角”經濟圈浮出水面? 下一篇:今日辟謠(2023年1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