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匯占款減少創良機 貨幣調控方式轉型迎好時機
來源:上海證券報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在外匯占款減少的大背景下,央行如果通過二級市場買賣國債來投放基礎貨幣,既是未來基礎貨幣投放的主要方向,也是貨幣政策工具轉向通過資產方主動調節,有助于調控轉型和自主性提升日前有媒體…
在外匯占款減少的大背景下,央行如果通過二級市場買賣國債來投放基礎貨幣,既是未來基礎貨幣投放的主要方向,也是貨幣政策工具轉向通過資產方主動調節,有助于調控轉型和自主性提升
日前有媒體報道,接近央行的知情人士透露,在二級市場上買賣國債,可能成為央行今后投放基礎貨幣的一個重要渠道。記者獲悉,這是管理層的一個初步想法。業內人士分析,在外匯占款減少的大背景下,央行如果通過二級市場買賣國債來投放基礎貨幣,既是未來基礎貨幣投放的主要方向,也是貨幣政策工具轉向通過資產方主動調節,有助于調控轉型和自主性提升。
然而,目前國債二級市場是否能夠承受央行買賣國債吞吐貨幣?對此,市場上的意見并不一致。
貨幣調控方式轉型好時機
過去十年,外匯占款一直是基礎貨幣投放的主要渠道之一。據不完全統計,我國中央銀行基礎貨幣投放中,外匯占款占基礎貨幣的比例已經從1994年的25%上升到2010年第三季度的94%。
這樣的情況在去年年底發生了變化。
從去年10月份開始,貨幣當局通過外匯占款渠道投放的基礎貨幣幾現波折。外匯占款在去年四季度連續3個月減少,而今年1月和3月新增外匯占款又恢復至較高水平,分別為1750億元和1030億元。但是今年4月開始,外匯占款再次下滑明顯。今年6月,新增外匯占款僅30.5億元。
復旦大學國際金融系副教授陸前進指出,此前央行采用央票的方式對沖高額的外匯占款,這屬于負債方的調節,是被動調節,貨幣政策幾乎受困于外匯儲備而喪失了自身的獨立性。
而央行在二級市場買賣國債則是通過資產方來主動調節,也是現在國際上公開市場操作最主要的工具。目前在西方國家,中央銀行一般都通過國債來調節市場流動性,包括美國采取的QE1、QE2。而從我國的央行資產負債表來看,央行對中央政府的債權變化非常小,說明目前央行通過國債公開市場操作對基礎貨幣影響不大。
陸前進認為,在外匯儲備下降的大背景下,央行如果采取在二級市場買賣國債的方式來投放基礎貨幣,無疑是一個好方式,“可以說是調控方式的轉型,現在也正是轉型的好時機。”
國債市場能否承受存疑慮
然而,目前國債二級市場是否能夠承受央行買賣國債吞吐貨幣?對此,市場上的意見并不一致。
國際金融問題專家趙慶明認為,目前來看國債市場存量可觀,央行為維持一個貨幣投放量在其間買賣,預計對國債二級市場的壓力并不大。中債數據統計顯示,截至今年7月末,政府債券托管量達到76303億元。
但是某銀行交易員對記者表示,目前商業銀行之間正逆回購的標的是國債,央行與商業銀行之間的逆回購,也是通過商業銀行將手中的央票或者國債質押給央行來實現。因此,目前市場對國債的需求較大。此時,如果央行介入國債二級市場,購買國債,會嚴重地沖擊市場資金面,引發利率上升。他認為,短期內下調存款準備金率是央行更為可行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