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浩俊:充分吸納民意讓預算“剛”起來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預算法修正案(草案二次審議稿)》5日結束公開征求意見。官方數據顯示,截至5日晚間已收集到意見超過31萬條,足見公眾對預算法修訂的重視和關心,也足以看出公眾在預算問題上的態度和希望。…
《預算法修正案(草案二次審議稿)》5日結束公開征求意見。官方數據顯示,截至5日晚間已收集到意見超過31萬條,足見公眾對預算法修訂的重視和關心,也足以看出公眾在預算問題上的態度和希望。
眾所周知,預算是行政行為和行政權力的物化反映。從某種意義上講,預算有多規范,行政行為就有多規范,預算有多透明,行政權力就有多透明。
應當說,近幾年來,在預算公開方面,國家還是拿出了一些實實在在的行動,如將人大通過的預算向社會公開、公布“三公”經費等,但是,這樣的公布與公開,顯然與公眾的要求還有相當大的距離。
正是因為預算公開的水平還很低,公布的內容還很籠統、很抽象,所以,公眾對預算公開的程度很難滿意,要求加大預算公開力度、提高預算公開水平的呼聲也就越來越高。其中,加快預算法修訂步伐,完善和修正預算法,就成了最重要、最緊迫的一個步驟。因為,如果不能從立法層面上解決好預算的編制、執行和監督問題,杜絕各種可能存在的漏洞和缺陷,要想讓預算清晰、透明、公開起來,是很難做到的。
而法制層面的漏洞能否堵上、缺陷能否消除,閉門立法還是開門立法,則是最重要的一個環節。此次預算法修正案能夠通過開門立法的方式,廣納民意,廣泛征求社會各方面的意見,無疑是預算公開邁出的十分重要的一步。
但現在問題的關鍵是,能否將這些意見與立法形成良性互動,將各種不同意見都歸納整理起來,作為立法的依據和參考。
筆者認為,對所有征集到的意見,都必須認真對待,逐個對照,精心處理。一方面,對可以采納或需要完善采納的意見,在正式采納前,再一次征求公眾意見,看一看是否把公眾的意見表達清楚,是否存在被利益集團和部門利益所左右的問題;另一方面,對不能采納或不適合采納的意見,也通過整理歸納,向公眾說明清楚,表明接受公眾監督的誠意。
其實,對預算法來說,無論是修訂完善還是具體執行,要解決的首要問題,就是預算有沒有剛性。公眾如此強烈地要求提高預算的公開性和透明度,就是想通過廣泛而全面的監督,讓預算“剛”起來,而不是誰都可以隨便撥弄、修改、調整預算。如果這樣,就不可能不出現財政資金被貪污、挪用、浪費的現象,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益也就不可能得到真正提高。
公眾對預算法修訂充滿了希望,希望之一,就是新法能夠變成一部“明”法,而不是“暗”法,能夠把每一筆預算資金都用在明處,都能用得讓公眾看得懂、看得明白、看得清楚,而不是一筆糊涂賬。從而讓行政權力的運用也變得公開、透明、陽光,經得起社會公眾的監督和檢驗。
如果此次預算法修訂,能夠把公眾的意見充分地吸納進去,就不僅僅是預算公開即將翻開新的一頁,政務公開也將邁入新的平臺,甚至能夠有效推動行政體制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