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養老基金制度可持續性面臨威脅
來源:上海證券報|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中銀國際和德意志銀行近日聯合發布的《化解國家資產負債中長期風險》報告,因為有中國養老金缺口18萬億,并將在十年后開始明顯擴大的預測,引起國人高度關注。養老金缺口到底有多大?由于統計…
中銀國際和德意志銀行近日聯合發布的《化解國家資產負債中長期風險》報告,因為有“中國養老金缺口18萬億,并將在十年后開始明顯擴大”的預測,引起國人高度關注。養老金缺口到底有多大?由于統計口徑和計算方法的不同,各方都互相質疑并展開論戰。但筆者認為,根本問題并不在于資金缺口有多大,而是現行養老基金制度的持續性受到了重大威脅。
中國老齡化進程可能比我們的預估要快得多,養老金存在缺口是不爭的事實。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去年我國勞動年齡人口比重為74.4%,比上年下降0.1個百分點,這是我國勞動人口比重十年來首次下降。老齡化一直被看成是與“人口紅利”相對的“人口負債”。人口老齡化確實會給經濟增長帶來許多挑戰和沖擊,如需增加有關養老的財政支出、提高企業養老金的支付水平和配置更多與養老有關的公共設施等。這些都意味著國民收入分配格局以及經濟資源配置格局的改變。同時勞動力嚴重短缺也將帶來經濟總產出下降,儲蓄率下降,導致投資減少等等。
不可否認,養老金赤字或許是全球最大的隱性赤字。與西方一些國家的養老保障方式相伴的,就是政府長期承諾的迅速擴大,這些承諾的最終承擔者仍然是國家財政的巨額赤字。政府對社會基本養老的承諾具有制度剛性,隨著人口老齡化進程的推進,養老保障覆蓋面擴大對財政的潛在壓力將逐步顯現。特別是金融危機后,長期財政償付能力使一些發達國家的養老保障更加不堪重負。據IMF統計,從2007年至2014年,G20中工業化國家的平均國債負債率(國債與國內生產總值(GDP)之比)將上升至近25%。
中國目前實行的養老金制度是建于1991年的三大支柱。這三大支柱包括保障體系計劃,基本養老保險,以及補充養老保險計劃。這一框架由政府、企業部門以及個人繳納的形式獲得資金。這個制度建立的時間僅20年,但近年來,我國養老保險制度在運行的過程中卻出現了收不抵支的局面,養老基金缺口呈逐年擴大的趨勢,導致養老基金面臨非常大的空賬壓力,養老基金制度可持續性面臨威脅。
承載了大量的遺留債務,地方分權所導致的資金分散與非透明化,因資本市場不成熟難以找到合適的投資渠道,是當前我國養老基金體系面臨的三個最急迫的問題。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近年的報告表明,由于養老資金缺口大,多年來中央和地方政府都需要調整、增加預算,以保證養老金的正常支出。
我國的養老金赤字有現實缺口和全口徑缺口兩個口徑。現實缺口,是每年收取的養老保險費不抵支出;全口徑缺口,是指預計到若干年后制度轉軌完成期間每年養老金收支缺口的總計數值,是筆幾十年的總賬。據《2011中國養老金發展報告》,2010年我國城鎮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總收入11491億元,比上年增長18.0%,全年基金總支出8894億元,比上年增長20.4%,收大于支,但支的增長速度大于收。而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的統計,若剔除1954億元的財政補貼,2010年企業部門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當期征繳收入收不抵支的省份共有15個,缺口高達679億元。事實上,2001年以來,在基本養老金覆蓋的城鎮國有企業和集體企業職工中,參保人數平均增速為4.04%,已低于離退休職工人數的平均增速6.64%,而養老金的籌集主要依賴參加養老保險的職工人數。這意味著養老金收小于支會持續下去,全國養老保險收支出現赤字并非是遙遠的事。
按照養老基金相對規模,2010年主要國家養老基金占GDP的比重均超過50%。據美聯儲統計,截至2011年三季度,養老儲備基金在美國居民總資產中的比例為17.6%,總規模達12.5萬億美元,占GDP比重近八成。而相比之下,如果將中國基本養老保險一并納入統計口徑,2010年中國養老基金占GDP的比重為3.8%。規模遠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不僅如此,我國養老基金對存款和國債的投資比例遠大于發達國家在這兩項資產上的投資比例,而用于對股票和基金的投資比例卻遠小于發達國家的投資比例。養老基金平均收益率低,平均收益率為2.24%,遠低于發達國家投資的整體水平。雖然這確保了養老基金投資的安全性,但是投資收益率長期過低會影響其整體投資收益,導致養老基金增值慢而難以償付投保人未來的養老金。
無疑,再不盡快改革現行的養老金體系,降低養老金體系中的隱性債務,未來養老金赤字很可能在未來變成中國政府的隱性赤字,帶來莫測的財政和債務風險,這要比資金缺口的風險大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