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應建立適應性的新型關系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中國國家副主席習近平日前啟程訪美,在中美關系遭受諸多沖擊的當下,雙方對此次訪問都充滿了期待,試圖為更平穩的兩國關系創造氛圍。自尼克松總統訪華并在卡特時代建立外交關系以來,兩國從沒…
中國國家副主席習近平日前啟程訪美,在中美關系遭受諸多沖擊的當下,雙方對此次訪問都充滿了期待,試圖為更平穩的兩國關系創造氛圍。
自尼克松總統訪華并在卡特時代建立外交關系以來,兩國從沒有建立一種雙方接受的理念框架,從而讓中美關系始終起伏不定。布什執政末期金融危機爆發,美國一些重量級學者提出了具有中美共治意味的概念,這是對前副國務卿佐利克先生“負責任的利益攸關方”說法的發展。由于期待中國這一最大債主進行合作,在奧巴馬執政初期延續了這種理念。
但是,奧巴馬很快以網絡自由、臺灣以及西藏等問題向中國發難,進而制定了“重返亞太”戰略,不僅做出軍事上的部署,還在南海問題以及亞太合作機制上挑戰中國。這種高開低走的轉變,體現了美國對自身力量下降的焦慮,因為在此期間中國表現出了某些不溫和的做法,美國也降低了對中國的信任。
自建交以來,中國一直將中美關系視為外交重中之重,追求中美關系的穩定與合作。而美國處理對華關系,則會因為不同的政策制定者或不同的環境發生動蕩。在“美強中弱”的條件下,美國更注重自身利益,并在中美關系中發揮了主導作用,這是一種不平衡的關系。
目前雙方力量的對比發生了變化,中國成為越來越大的力量,美國則陷入危機而不得不進行全球戰略性收縮。在這種此消彼長的格局中,美國主導世界的意志與自身實力下降的趨勢產生矛盾,因此,遏制中國成為保持自身國際地位的重要選項。
為了不損耗國力并形成中美直接沖突,美國試圖通過組建一個聯盟,通過軟硬兼施的手段,讓中國陷入麻煩的“網絡”之中。這種高調的戰略與行動上的謹慎,在阻止中國發揮更大影響力的同時,也是美國與中國討價還價的新籌碼。在過去,最早的最惠國待遇以及人權、臺灣等議題都曾是美國的籌碼,隨著中國的強大與環境的改變,美國必須更換籌碼。但是,中國并不相信這只是一種游戲,因為美國非常認真地在亞太地區做軍事調整并加強了軍事力量。
長期以來,中國的國際戰略是防御性的,比如以不干涉內政政策來保護自身的主權等等,但中國已經成長為全球最大的貿易國家,對能源以及原材料的需求也具有國際性影響。中國的外交戰略勢必要為捍衛自身利益而發生變化。中國要挑戰現有秩序,還是對現有體系做出貢獻呢?
我們認為,問題的關鍵在于美國如何看待中國的變化,并承認現實。過去由美國主導的中美關系是不平衡的,現在中國具有了全球利益,美國應該尊重中國利益,由過去的居高臨下,轉變成真正的平等合作,建立一種適應性的新型關系,其核心是承認中國崛起的事實,不能繼續在“遏制與接觸”之間大幅擺動。當然,美國人可能認為承認中國利益意味著對現有自身地位的否定,因此,這是痛苦的、不可接受的。這是一種強權的本能邏輯,但也是沖突的禍根。
當中國變得強大之后,國際社會也不清楚中國會如何使用自己的力量,這是中國戰略模糊造成的恐慌,中國應該制定一種明確的框架,讓世界消除這種擔憂,盡管為自己辯白總是很難被人接受。中國一直以來采取的是防御式戰略,并做出被動“應對式”反應。這種做法在中國沒有強大之前對穩定中美關系是有效的,因為美國并不認為中國具有威脅而窮追猛打。但是,當中國已經被視為崛起的大國,中國被動反應只會鼓勵對方的進攻,陷入惡性循環,導致最后失去騰挪空間,那才是真正的危險。
美國人應該意識到,任何試圖孤立并威脅中國的做法,都會適得其反,讓中美兩國成為真正的敵人,而這種關系對雙方都是有害的。美國應該試著增加對中國的信任而不是陷入懷疑的漩渦,作為一名強者,以應有的信心與中國實現雙贏。與此同時,中國也需要制定適應性的國際戰略,擺脫模糊的被動式的做法,因為這種做法只會導致更多誤解和憂慮。在全球陷入動蕩的時代,中美兩國保持一種戰略上的理性與互信,將是穩定世界的基石,反之,則可能是這個世界壞掉的開始。
自尼克松總統訪華并在卡特時代建立外交關系以來,兩國從沒有建立一種雙方接受的理念框架,從而讓中美關系始終起伏不定。布什執政末期金融危機爆發,美國一些重量級學者提出了具有中美共治意味的概念,這是對前副國務卿佐利克先生“負責任的利益攸關方”說法的發展。由于期待中國這一最大債主進行合作,在奧巴馬執政初期延續了這種理念。
但是,奧巴馬很快以網絡自由、臺灣以及西藏等問題向中國發難,進而制定了“重返亞太”戰略,不僅做出軍事上的部署,還在南海問題以及亞太合作機制上挑戰中國。這種高開低走的轉變,體現了美國對自身力量下降的焦慮,因為在此期間中國表現出了某些不溫和的做法,美國也降低了對中國的信任。
自建交以來,中國一直將中美關系視為外交重中之重,追求中美關系的穩定與合作。而美國處理對華關系,則會因為不同的政策制定者或不同的環境發生動蕩。在“美強中弱”的條件下,美國更注重自身利益,并在中美關系中發揮了主導作用,這是一種不平衡的關系。
目前雙方力量的對比發生了變化,中國成為越來越大的力量,美國則陷入危機而不得不進行全球戰略性收縮。在這種此消彼長的格局中,美國主導世界的意志與自身實力下降的趨勢產生矛盾,因此,遏制中國成為保持自身國際地位的重要選項。
為了不損耗國力并形成中美直接沖突,美國試圖通過組建一個聯盟,通過軟硬兼施的手段,讓中國陷入麻煩的“網絡”之中。這種高調的戰略與行動上的謹慎,在阻止中國發揮更大影響力的同時,也是美國與中國討價還價的新籌碼。在過去,最早的最惠國待遇以及人權、臺灣等議題都曾是美國的籌碼,隨著中國的強大與環境的改變,美國必須更換籌碼。但是,中國并不相信這只是一種游戲,因為美國非常認真地在亞太地區做軍事調整并加強了軍事力量。
長期以來,中國的國際戰略是防御性的,比如以不干涉內政政策來保護自身的主權等等,但中國已經成長為全球最大的貿易國家,對能源以及原材料的需求也具有國際性影響。中國的外交戰略勢必要為捍衛自身利益而發生變化。中國要挑戰現有秩序,還是對現有體系做出貢獻呢?
我們認為,問題的關鍵在于美國如何看待中國的變化,并承認現實。過去由美國主導的中美關系是不平衡的,現在中國具有了全球利益,美國應該尊重中國利益,由過去的居高臨下,轉變成真正的平等合作,建立一種適應性的新型關系,其核心是承認中國崛起的事實,不能繼續在“遏制與接觸”之間大幅擺動。當然,美國人可能認為承認中國利益意味著對現有自身地位的否定,因此,這是痛苦的、不可接受的。這是一種強權的本能邏輯,但也是沖突的禍根。
當中國變得強大之后,國際社會也不清楚中國會如何使用自己的力量,這是中國戰略模糊造成的恐慌,中國應該制定一種明確的框架,讓世界消除這種擔憂,盡管為自己辯白總是很難被人接受。中國一直以來采取的是防御式戰略,并做出被動“應對式”反應。這種做法在中國沒有強大之前對穩定中美關系是有效的,因為美國并不認為中國具有威脅而窮追猛打。但是,當中國已經被視為崛起的大國,中國被動反應只會鼓勵對方的進攻,陷入惡性循環,導致最后失去騰挪空間,那才是真正的危險。
美國人應該意識到,任何試圖孤立并威脅中國的做法,都會適得其反,讓中美兩國成為真正的敵人,而這種關系對雙方都是有害的。美國應該試著增加對中國的信任而不是陷入懷疑的漩渦,作為一名強者,以應有的信心與中國實現雙贏。與此同時,中國也需要制定適應性的國際戰略,擺脫模糊的被動式的做法,因為這種做法只會導致更多誤解和憂慮。在全球陷入動蕩的時代,中美兩國保持一種戰略上的理性與互信,將是穩定世界的基石,反之,則可能是這個世界壞掉的開始。
延伸閱讀
- 上一篇:1月信貸投放緣何縮水 下一篇:今日辟謠(2023年1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