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出臺扶持性政策:稅負加重企業可由財政直補
來源:上海出臺扶持性政策:稅負加重企業可由財政直補|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上海市財政局近日發布通知,實施營業稅改征增值稅試點過渡性財政扶持政策。即從1月1日起,對上海市營業稅改征增值稅試點過程中,因新老稅制轉換而產生稅負有所增加的試點企業,按照企業據實申…
上海市財政局近日發布通知,實施營業稅改征增值稅試點過渡性財政扶持政策。即從1月1日起,對上海市營業稅改征增值稅試點過程中,因新老稅制轉換而產生稅負有所增加的試點企業,按照“企業據實申請、財政分類扶持、資金及時預撥”的方式,實施過渡性財政扶持政策。
此過渡性財政扶持政策,旨在支持在進行營業稅改征增值稅試點過程中稅負增加的企業。具體實施方式為,將由市與區縣兩級財政分別設立“營業稅改征增值稅改革試點財政扶持資金”,專項用于對營業稅改征增值稅試點企業的財政扶持,財政扶持資金按現行市與區縣財政管理體制分別負擔。
稅改后部分企業稅負加重
上海出臺的扶持性政策,原則是確保“試點行業和企業稅負基本不增加”,其具體分類扶持指出了兩種情況:一是試行增值稅后,對稅負增加的試點企業進行財政扶持;二是對那些難以取得增值稅專用發票的試點企業,則由財稅部門會同行業協會或者工商聯進行評估,視情況進行扶持。
從2012年1月1日起,上海以“1+6”的模式,即1個交通運輸業和6種類型部分現代服務業,具體包含研發與技術、信息技術、文化創意、物流輔助、有形動產租賃以及鑒證咨詢這六個方面,進行營業稅改征增值稅的試點。
但在試運行及后來實際推行中,都出現部分企業稅負增加的情況。如一家月收入為100萬元的交通運輸企業,原本適用3%的營業稅稅率,只需繳稅3萬;現在適用11%的稅率,假設其購買設備投入30萬,這部分購買適用稅率17%,即可以剔除5.1萬進項稅,銷項稅11萬減去5.1萬,還需繳稅5.9萬,高于試點前的稅款。
另外,部分服務行業的企業由于是從個人或不能開具增值稅發票的企業購進生產資料,導致只有銷項稅,而無法進項稅可抵扣,這也導致企業稅負加重。
中國社科院財貿所稅收室主任張斌表示,增值稅改革的初衷是鼓勵服務業的發展,從政策目標上應該是降低稅賦,現在出現稅負加重的現象,需要弄清楚稅負增加是長期還是短期的,是稅率的問題還是征管的問題,這都需要區別對待。如果是短期的,可以靠補貼來完成;但如果是長期的,則可能需要調整稅制設計。
張斌同時指出,增值稅比較復雜,跟企業的經營階段有關,如初期沒有購買機器設備,稅負會重一些,后來購買設備的話,稅負會相對減輕;還跟具體行業有關,那些機器設備等生產資料投入少,且增值率高的行業,稅負要重。
產業鏈稅負轉嫁博弈
在上海財經大學公共經濟與管理學院的教授胡怡建看來,部分企業稅負過重,其實應該放在產業鏈條上來看:上游企業稅負加重,下游企業稅負減輕。
如上述交通運輸企業,對于其下游企業而言,原本只能減免7%,即7萬元稅負,現在上游交通運輸企業給下游企業開具11萬的增值稅發票,下游企業則能減少4萬元成本。
再如試點的有形動產租賃業,之前適用5%的營業稅,現在適用6%的增值稅,如果該企業設備、場地等都是租賃過來的,能抵扣的進項部分很少,但又必須適應更高的增值稅率,導致稅負增加。但這對于下游企業則是利好,因為該租賃企業之前是營業稅,開具的是普通發票,不能進項抵扣;但現在能開增值稅發票,則能抵扣掉進項稅負。
因而長期來看,增值稅改革會形成市場價格博弈機制。因為增值稅改革總體而言是一項減稅改革,但落實到具體企業,則要看該企業在產業鏈上的強弱勢地位。下游企業會尋找能開具增值稅發票的上游企業,而上游試點企業若能借此優勢與下游企業協商,在合同中寫明是價外稅,兩者共同分享減稅成果,則會變成雙贏的結果。
增值稅擴圍,意在完善增值稅的鏈條。據胡怡建估算,上海這次試點改革,如果服務業分享到1份的稅收減免,則工商業能分享大概2至3份。據其表示,上海未來推行試點的領域可能為金融服務業、郵政電信、互聯網等領域。對于包括金融服務業在內的、后續進行改革的生活類服務業,可能適用簡易征稅的辦法。
對于此次過渡性政策,胡怡建認為,在試點過程中,對于利益受影響的企業,政府不能不聞不問,需要共同來解決問題。先幫企業渡過難關,讓他們加速轉型,接著就讓企業自己去適應。
此過渡性財政扶持政策,旨在支持在進行營業稅改征增值稅試點過程中稅負增加的企業。具體實施方式為,將由市與區縣兩級財政分別設立“營業稅改征增值稅改革試點財政扶持資金”,專項用于對營業稅改征增值稅試點企業的財政扶持,財政扶持資金按現行市與區縣財政管理體制分別負擔。
稅改后部分企業稅負加重
上海出臺的扶持性政策,原則是確保“試點行業和企業稅負基本不增加”,其具體分類扶持指出了兩種情況:一是試行增值稅后,對稅負增加的試點企業進行財政扶持;二是對那些難以取得增值稅專用發票的試點企業,則由財稅部門會同行業協會或者工商聯進行評估,視情況進行扶持。
從2012年1月1日起,上海以“1+6”的模式,即1個交通運輸業和6種類型部分現代服務業,具體包含研發與技術、信息技術、文化創意、物流輔助、有形動產租賃以及鑒證咨詢這六個方面,進行營業稅改征增值稅的試點。
但在試運行及后來實際推行中,都出現部分企業稅負增加的情況。如一家月收入為100萬元的交通運輸企業,原本適用3%的營業稅稅率,只需繳稅3萬;現在適用11%的稅率,假設其購買設備投入30萬,這部分購買適用稅率17%,即可以剔除5.1萬進項稅,銷項稅11萬減去5.1萬,還需繳稅5.9萬,高于試點前的稅款。
另外,部分服務行業的企業由于是從個人或不能開具增值稅發票的企業購進生產資料,導致只有銷項稅,而無法進項稅可抵扣,這也導致企業稅負加重。
中國社科院財貿所稅收室主任張斌表示,增值稅改革的初衷是鼓勵服務業的發展,從政策目標上應該是降低稅賦,現在出現稅負加重的現象,需要弄清楚稅負增加是長期還是短期的,是稅率的問題還是征管的問題,這都需要區別對待。如果是短期的,可以靠補貼來完成;但如果是長期的,則可能需要調整稅制設計。
張斌同時指出,增值稅比較復雜,跟企業的經營階段有關,如初期沒有購買機器設備,稅負會重一些,后來購買設備的話,稅負會相對減輕;還跟具體行業有關,那些機器設備等生產資料投入少,且增值率高的行業,稅負要重。
產業鏈稅負轉嫁博弈
在上海財經大學公共經濟與管理學院的教授胡怡建看來,部分企業稅負過重,其實應該放在產業鏈條上來看:上游企業稅負加重,下游企業稅負減輕。
如上述交通運輸企業,對于其下游企業而言,原本只能減免7%,即7萬元稅負,現在上游交通運輸企業給下游企業開具11萬的增值稅發票,下游企業則能減少4萬元成本。
再如試點的有形動產租賃業,之前適用5%的營業稅,現在適用6%的增值稅,如果該企業設備、場地等都是租賃過來的,能抵扣的進項部分很少,但又必須適應更高的增值稅率,導致稅負增加。但這對于下游企業則是利好,因為該租賃企業之前是營業稅,開具的是普通發票,不能進項抵扣;但現在能開增值稅發票,則能抵扣掉進項稅負。
因而長期來看,增值稅改革會形成市場價格博弈機制。因為增值稅改革總體而言是一項減稅改革,但落實到具體企業,則要看該企業在產業鏈上的強弱勢地位。下游企業會尋找能開具增值稅發票的上游企業,而上游試點企業若能借此優勢與下游企業協商,在合同中寫明是價外稅,兩者共同分享減稅成果,則會變成雙贏的結果。
增值稅擴圍,意在完善增值稅的鏈條。據胡怡建估算,上海這次試點改革,如果服務業分享到1份的稅收減免,則工商業能分享大概2至3份。據其表示,上海未來推行試點的領域可能為金融服務業、郵政電信、互聯網等領域。對于包括金融服務業在內的、后續進行改革的生活類服務業,可能適用簡易征稅的辦法。
對于此次過渡性政策,胡怡建認為,在試點過程中,對于利益受影響的企業,政府不能不聞不問,需要共同來解決問題。先幫企業渡過難關,讓他們加速轉型,接著就讓企業自己去適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