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元區救市效果或有限
來源:上海證券報|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整個2011年,歐債危機始終陰霾不散,成為滋擾資本市場的大煞星。時近年底,歐洲央行忍無可忍,終于重拳出擊,亮出救市必殺技:釋放流動性。此舉與美聯儲推行的量化寬松政策如出一轍,但效果或…
整個2011年,歐債危機始終陰霾不散,成為滋擾資本市場的“大煞星”。時近年底,歐洲央行忍無可忍,終于重拳出擊,亮出“救市必殺技”:釋放流動性。此舉與美聯儲推行的量化寬松政策如出一轍,但效果或有天壤之別。任憑歐元花樣百出,但商品依然視美元臉色而動,而且更為重要的是,流動性絕非大宗商品的“續漲靈丹”。
歐洲“東施效顰”釋放流動性
近期歐洲央行表示,其已通過首次3年期超低利率再融資操作,將4891.91億歐元的貸款分配給了523家銀行。該規模不僅超過市場預期的3100億歐元,還創下該歐洲央行長期再融資操作的最高紀錄,而且該批貨款僅為1%的基準利率即可。
市場普遍認為,歐洲央行是希望歐元區銀行得到貸款之后,購買短期意大利、西班牙等國的國債,然后將其質押給歐洲央行,那么銀行將獲得歐洲央行較低的借款利率,而且通過交易銀行可以賺取中間價差以獲利,政府債券則有了買家,歐洲央行也解決了債務問題,這與美聯儲第一輪量化寬松貨幣政策(QE)有相似之處。
“歐洲這次的做法與美聯儲的QE如出一轍,且有‘東施效顰’之嫌。”對于歐洲央行的此次行動,業內人士如此揶揄。
釋放流動性已成為歐洲緩解歐債危機慣用的手法,而此舉無異于飲鴆止渴、剜肉補瘡,在歐洲經濟疲軟不堪的當下,大開印鈔機顯然于事無補。上周歐元體系資產規模再創紀錄新高,而歐洲銀行業卻陷入前所未有的低谷期。
永安期貨分析(博客專區)師鄭若金向記者表示,由于歐元區實體經濟非常疲軟,各負債國債務規模龐大,而且歐元區銀行手中已持有大量的各負債國的國債,因此歐元區銀行對于是否繼續購買國債以換取低利率貸款普遍持謹慎態度,畢竟從各大機構下調部分歐元區銀行的信用評級這件事就可以側面反映出這些銀行的日子其實并不好過。
也許可以歸咎為一句話:理想是美好的,但現實卻是殘酷的。歐洲央行釋放流動性的消息一出,歐元兌美元的確大幅沖高,不過,隨即回吐漲幅。黃金、原油等大宗商品也是呈現盤中沖高回落的走勢。
大宗商品仍要看美元臉色
短期來看,歐元區注入大量流動性,的確會使部分資金流入大宗商品市場,從而抬高商品價格。若單從市場角度看,錢多貨少,商品價格的確應該上漲才對。但是,一旦流動性過剩,歐元就有貶值風險,美元隨之走強,如此對商品形成打壓。基于此,時富金融商品研究經理邵濤表示,“歐元有看空跡象,美元可能繼續反彈,并不利于商品價格。”
事實如此,無論歐元如何“耍花樣”,大宗商品依然要看美元的臉色。東興期貨分析師張郡凌表示,同樣是推行量化寬松政策,但是對大宗商品的影響并不相同。大宗商品是以美元計價,歐元寬松使得美元指數上漲,反倒對商品價格形成壓制。
分析師鄭若金也認為,歐元區釋放流動性對國際大宗商品的提振作用有限。首先,當前歐元區實體經濟低迷,嚴重抑制了全球大宗商品的需求;其次,此次歐洲央行是希望各銀行將貸款用于購買國債,因此資金流入大宗商品市場可能有限;最后,當歐元貶值時,市場將會有大量資金通過購買美元規避歐元貶值的風險,從而推高美元指數,這對大宗商品有一定的打壓。
流動性并非商品“續漲靈丹”
展望2012年,由于歐美等發達國家實體經濟的低迷,比如,美國的高失業率還將持續,歐洲債務危機依然無法走出困境,為刺激經濟,歐美各國或會繼續推行寬松貨幣政策,因此2012年全球資本市場流動性還將過剩,這可能會給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帶來提振。
張郡凌稱:“從流動性的角度來看,明年美聯儲再度實行貨幣寬松的可能性很大,大部分商品可能受流動性的推動,出現震蕩筑底走勢。最看好原油價格,因為美元流動性泛濫需要‘黑金’——原油來吸收。”
然而,流動性絕非商品的“續漲靈丹”。值得注意的是,由流動性充裕帶來的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將會加劇全球的通脹壓力,這并不利于全球經濟的復蘇。鄭若金預計,未來發達國家還將通過一系列貨幣政策刺激經濟復蘇,流動性過剩將在某一階段推高國際大宗商品的價格,但當經濟復蘇進入穩定增長階段,那么這些國家將會逐漸退出寬松的貨幣政策,以控制通脹給經濟復蘇帶來的負面影響,屆時國際大宗商品將會進入一個緩慢下跌的過程中。
此外,明年被稱為“世界大選年”,特別對美國而言。美國的大選可能會直接左右美元走勢,畢竟美國政府是希望維持美元強勢地位的,而全球大宗商品多數都以美元計價,那么一旦美元走強,大宗商品承壓下行也就在所難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