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緊缺利率飆升 歐行不堪重負收縮戰線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如今的美元炙手可熱。即使當前美元融資成本逼近LIBOR(倫敦銀行業美元同期拆借利率)+400個基點(4%),也未必能很快拿到短期美元貿易融資頭寸。一位歐洲銀行貿易融資部主管向記者表示。美元…
如今的美元炙手可熱。
“即使當前美元融資成本逼近LIBOR(倫敦銀行業美元同期拆借利率)+400個基點(4%),也未必能很快拿到短期美元貿易融資頭寸。”一位歐洲銀行貿易融資部主管向記者表示。
美元融資成本不斷高企,使得美國銀行業正借助歐洲銀行業“融資荒”,步步“蠶食”后者的全球貸款市場份額。
美元融資成本飆升
12月8日,中國外匯交易中心,人民幣對美元即期匯率連續7個交易日觸及跌停。
“這表明國內企業持有美元的意愿正不斷增強。”上述貿易融資部主管解釋說,尤其是年底需要籌集美元償還外債或貨款的企業需求迫切,“他們發現原先借美元兌換人民幣的低成本融資模式,現在卻面臨高成本的美元融資還債壓力。”
以往,在美元流動性相對寬松的情況下,中國企業能以接近LOBOR+40-50個基點的成本在香港做美元融資,再兌換成人民幣作為企業運營資金,加之人民幣每年約5%升值幅度,較人民幣貸款能省下5%以上的融資成本。
但如今,上述低成本融資模式漸行漸難,一年期美元貸款利率超過5%,令美元與人民幣之間的貸款利差優勢迅速收窄,而人民幣即期匯率連續跌停又增加了國內企業美元融資的匯兌損失。
“LIBOR利率持續上漲情況下,多數國內企業更擔心美元融資成本水漲船高,最近幾天在即期匯率市場追加買進美元,鎖定美元兌換成本。”他透露。
截至12月7日,三個月期美元LIBOR收在0.54%,創下2009年7月以來最高水平。
但對銀行而言,高企的美元貸款利率同樣“放大”了美元融資業務的利差風險。
“每天的美元頭寸拆入利率波動也變得相當高。”一家外資銀行中國區業務主管透露,如果當天有大額美元頭寸“進來”,其向同業拆借的美元融資成本則能相應下降50-60個基點。而所謂的大額美元頭寸,主要來自外資銀行母公司的資金拆借。
然而,對歐系外資銀行而言,銀行母公司的資金拆借成本同樣變得不可捉摸。隨著標普等評級機構警告或將下調歐元區15個國家主權信用評級,當前歐系銀行向美國金融機構拆入美元短期頭寸時,多需要以AAA級國債作為融資擔保物,這更變相推高了歐洲銀行美元融資成本。
“目前在香港,有些歐洲銀行從當地金融機構拆入美元頭寸或吸引美元存款的融資利率,要達到同期LIBOR+150-200個基點。”他表示,“但目前還沒發生由于美元頭寸短缺,銀行給不到客戶足額美元頭寸的現象。”
畢竟,11月底全球六大央行聯手行動將美元互換利率下調50個基點,一度令美元頭寸緊缺狀況有所緩解。
本周歐洲銀行業通過與歐洲央行進行三個月資金互換交易操作,共計拆入超過500億美元,遠高于市場預期的100億美元,同時歐洲銀行業還拆入約16美元的一周期限短期資金。
“除了歐洲銀行業需要留存部門美元頭寸用于年底支付,其中還存在利差套利機會。”上述貿易金融部主管透露,按當前美元融資利率維持在同期LIBOR+300-400個基點測算,歐洲銀行業從歐洲央行拿到的美元頭寸一旦“轉貸”給企業融資方,只要后者能提供足額的擔保抵押,銀行“轉手放貸”的無風險利差收益在100個基點以上。
歐系銀行“資本回流”背后
但歐洲央行的500億美元“救助”,并未改變歐洲銀行業美元頭寸緊缺的窘境。
“當前歐洲銀行業仍沒有停止將全球各地的美元頭寸回流至歐洲。”一家歐系外資銀行資金管理部人士透露,總行決定通過縮小全球放貸規模,以滿足歐洲銀行業管理局(EBA)對歐洲銀行業在2012年年中滿足資本充足率達到9%的硬性規定,“這也是無奈之舉,目前歐洲銀行信用評級普遍被下調,很難從股市或債市以低成本集資彌補銀行資本金缺口,最終只能靠收縮資產負債與貸款規模滿足上述規定。”
而歐洲銀行管理局此前對歐洲銀行業歐元區主權債務風險敞口的壓力測試發現,約70家歐洲銀行當前的資本金缺口總計達1060億歐元(合1430億美元)。
“這可能讓歐洲銀行業需要降低近3萬億歐元的貸款規模。”他透露。
目前,歐洲銀行業已經在“節衣縮食”。數據顯示,今年第三季度英國匯豐銀行向歐元區外圍國家金融機構提供的同業貸款減少約40%。在歐洲銀團貸款市場,Bloomberg數據顯示法國三大銀行的市場占有率已跌至近15%,為雷曼兄弟破產以來的最低水平。
不過,歐洲銀行業大幅壓縮貸款額度,卻有著作繭自縛的副作用。
“西班牙、意大利等歐債危機沉重的國家銀行業由于無法從歐洲同行低成本拆入美元頭寸,只能以4%以上的存款利率吸引歐元區居民存款,比歐元區央行基準利率要高出近3%。”上述資金管理部人士透露,上述國家銀行業高息攬存進一步推高歐元區銀行的美元融資成本,結果是歐洲銀行Euribor-OIS息差(即歐元區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與隔夜指數掉期利率間的息差)今年漲幅超過30%;歐元/美元三個月互換基差至負161個基點。
“到了10月底,歐洲多數銀行業都覺得難以承受美元頭寸融資的高成本,寧愿進一步收縮貸款規模。”在他看來,這同樣離不開美國大型貨幣基金與投資銀行的“幫助”。
后者一度是歐洲短期無擔保票據與短債市場的主要美元拆出方。但隨著美國投資銀行與貨幣基金今年以來大舉撤離歐洲市場,并大幅提高短期美元頭寸拆借擔保物(主要以AAA評級國債或流動性較好的黃金資產為主),倒逼歐洲多數銀行缺乏足夠多的AAA級國債進行美元融資,只能收縮貸款規模先彌補自身資本充足率“缺口”。
而美國銀行業則迅速填補歐洲銀行業退出的“市場空白”。Bloomberg數據顯示,在歐洲銀團貸款市場,花旗集團和摩根大通在內的美國五大銀行的市場占有率在今年三季度已提高約3%,達到13%。
21世紀經濟報道
延伸閱讀
- 上一篇:歐元區“債務泡沫化”仍將繼續 下一篇:今日辟謠(2023年1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