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經濟不會“二次探底”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今年以來,歐債危機持續蔓延,前不久標普和惠譽均下調了西班牙多家銀行的信用評級,危機已從主權信用危機蔓延至歐洲銀行業,歐元區經濟備受困擾,與此同時,美國經濟也瀕臨衰退,在此背景下,…
今年以來,歐債危機持續蔓延,前不久標普和惠譽均下調了西班牙多家銀行的信用評級,危機已從主權信用危機蔓延至歐洲銀行業,歐元區經濟備受困擾,與此同時,美國經濟也瀕臨衰退,在此背景下,中國經濟會否受到影響?全球一線投資機構如何把握具有投資潛力的區域和板塊?帶著這些問題,上海證券報記者專訪了富達國際投資公司亞太區首席執行官侖德民。
歐債危機的風險仍可控
上海證券報:繼希臘主權債務危機之后,歐洲銀行業會否成為歐洲金融市場動蕩的下一個引爆點?
侖德民:歐洲金融機構的信用評級被下調在意料之中,并不突然,這種降級會對市場造成一定影響,應對的辦法主要是通過一些政府的救助方案以及企業自身的努力。但總體來說,歐債危機的風險仍然可控,一方面,德國和法國等國都在積極努力地挽救目前的形勢,另一方面,歐盟也在考慮增加援助基金的規模,以幫助有困難的國家渡過難關。
嚴重的主權債務危機使希臘面臨破產的威脅,在此情況下,很多人擔心希臘會退出歐元區。不過,我認為希臘不會退出。退出歐盟是一件很復雜的事情,歐盟史上也沒有先例,希臘會竭盡所能地留在歐元區,但顯然希臘也要為此付出代價,政府要縮減開支,削減赤字,可能有更多人面臨失業。
上海證券報:歐洲經濟受到債務危機困擾,美國經濟也是前景不太明朗,全美企業經濟協會此前預測今年美國經濟增幅僅為1.7%,在此背景下,您認為全球經濟會否出現“二次探底”? 全球經濟何時才能恢復增長趨勢?
侖德民:雖然歐美等發達經濟體經濟增長比較緩慢,但主要的新興市場國家都保持較快發展,因此,全球經濟出現“二次探底”的幾率并不大。
對于歐洲來說,經濟復蘇與政治上的進步休戚相關,可能會非常緩慢。預計未來一到兩年歐洲經濟增長會相當緩慢。但美國的情況不同,無論是在國家層面還是公司、個人層面,從資產負債表上來看整體經濟會比較好。但我認為,今后全球經濟的主要增長極仍將是亞洲等新興經濟體。
短期內中國經濟最大風險仍是通脹
上海證券報:歐美經濟增速緩慢會否影響中國經濟?
侖德民:中國并不能獨立于世界經濟之外,歐美經濟放緩會對中國經濟產生影響。但相對于其他國家來說,中國經濟仍保持了較高增速。值得注意的是,中國的經濟結構一直在調整,從出口的增長來看,目前中國和亞洲其他國家或地區的聯系更密切,而不是歐洲或者美國。
上海證券報:從機構投資者的角度來看,您認為中國經濟面臨的最大風險在哪里?
侖德民:短期最大的風險還是通脹。我們都希望接下來通脹會比6、7月份時的頂部有所下滑,但假設數據公布后大家看到通脹水平并沒有明顯回落,那短期內可能會對經濟產生負面影響。
其實,通脹只是短期的風險,我相信中國政府有能力避免經濟“硬著陸”,控制通脹。作為投資者我們更關注亞洲經濟的基本面,這是長期的利好。包括歐美國家在內,大家最為擔憂的還是債務水平,不管是銀行、企業,還是政府,中國的負債水平都是很低的。中國和亞洲的銀行比西方銀行發展更健康,有更多的存款更少的債務,所以會有更好的增長。
看好中國“大消費”板塊
上海證券報:最近全球股市持續動蕩,您對后市怎么看?您多次強調看好亞洲經濟,那是否意味著亞洲資本市場有更多投資機會?
侖德民:現在的市場可以說是一個相對低點,和2008年一樣,現在大家手頭現金的頭寸比較高,一旦市場情緒和基本面穩定下來,應該會有很多投資者大舉入市,從而推高股市。
我們經常和客戶這么講:如果你追求一種高增長的投資潛力,那么建議關注亞洲新興市場;如果追求一種比較穩定的投資回報,那么可以考慮歐美板塊的一些優質公司。
盡管短期內通脹憂慮仍然存在,但大部分亞洲新興市場都已成功控制通脹情況,企業收入增長僅受到輕微影響,預計未來通脹將回落,而亞洲新興市場2011年經濟增長率也將超過8%。受益于人口結構、消費增長、日益城市化以及基建發展等有利因素,這些國家將長期保持穩健增長。因此,對于亞洲新興市場我們是長期看好的,雖然現在未必是股市底部,但也是相對低點,建議已經持有的投資者繼續持有。但要投資歐洲的話,要保持謹慎態度,建議選擇股息高、業績比較好的一些行業或板塊。整體來說,在市場波動性較強、大盤不穩定的情況下,進行多元化的資產配置是很有必要的。
上海證券報:富達基金在今年9月獲得了QFII的資格,從而進軍內地資本市場。富達對中國股市后市如何看?哪些板塊有投資機會?
侖德民:雖然通脹水平并不是影響中國經濟的最重要因素,但它對中國股市的情緒驅動卻很大。只要我們看到有跡象顯示當前通脹仍在政府的掌控之中,政策保持穩定,不會進一步緊縮的話,對中國股市而言都會是利好。從行業或者板塊來看,富達比較看好中國的“大消費”概念股,隨著中產階層的崛起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需求將會大增,從而刺激中國市場的消費概念板塊。
來源:上海證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