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土部官員稱土地復墾可解山西綜改用地饑渴癥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隨著改革浪潮的翻滾,中國現代化進程不斷加快,用地饑渴癥在全國多地出現,對于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簡稱綜改試驗區)——山西而言,用地的緊張程度更甚。 如何盡快解決…
隨著改革浪潮的翻滾,中國現代化進程不斷加快,用地“饑渴癥”在全國多地出現,對于“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簡稱“綜改試驗區”)——山西而言,用地的緊張程度更甚。
如何盡快解決山西“綜改試驗區”的用地“饑渴癥”,從而實現其為“中國經濟轉型探路”的重任? 帶著這一疑問,中新網記者近日采訪了有關專家、學者、國土部門官員等業內人士。
國土資源部土地整理中心羅明總工在接受中新網記者專訪時稱,“解決山西綜改用地緊張之困,土地復墾無疑是最好的出路。”
用地“饑渴”的山西
“我們跟政府的合同已經敲定了,現在就等著項目用地的審批下來。”一位張姓商人打算在太原投資一個規模在4億元左右的環保項目。
不僅僅是太原,借著“綜改試驗區”轉型大開發的概念,地處中國內陸省份的山西,各地市都紛加快了投資開發建設的節奏。
不過,與開發投資熱情相伴隨的卻是山西土地資源的急劇緊張。
作為省會城市,太原市重點工程項目多,數據統計顯示,該市建設用地指標非常緊張。
“十二五”期間,太原市要實現經濟總量翻番,就必須完成固定投資1萬億元。而要完成1萬億元的投資,必須新增建設用地17.64萬畝,平均每年3.53萬畝。近3年來,山西省政府下達給太原市的年度新增建設用地指標平均每年只有1.46萬畝,與3.53萬畝的實際需求還有很大差距。
山西省社科院院長李中元表示,“據山西省政府估算,實現“十二五”末再造一個新山西的目標至少需要120萬畝土地和每年1萬億元人民幣的資金。”
公開資料顯示,山西省現在每年擁有大約11萬-12萬畝的建設用地指標,但難以滿足工業和基礎設施等項目的需求。“肯定不夠用,全省(的建設用地指標)光是修路就全占了。想吸引項目需要建設用地,但是山西就少地。” 山西省發改委宏觀研究院院長王宏英說。
在2011年7月28日,山西全省領導干部大會上,山西省委書記袁純清指出, “目前,山西每年有10萬畝的土地缺口。”
土地復墾是最好出路
在“綜改試驗區”消息宣布伊始,山西很多研究人士在談及“綜改試驗區”“先行先試”方向時,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便成為關注的焦點之一。
國土部官員羅明日前在接受中新網記者采訪時稱,“解決山西綜改用地緊張之困,土地復墾無疑是最好的出路。”
據2010年山西省國土資源廳進行的調查結果顯示,山西因采礦活動引發的崩塌、滑坡約754處,僅中央企業礦山開發導致的地面塌陷及采礦場破壞土地就達20.6萬畝,其中破壞耕地13萬畝,廢物堆放占地3.5萬畝。
“山西因煤炭生產而產生的土地損毀、塌陷、壓占破壞十分嚴重。”中國地質大學教授白中科稱,“10年前,由于煤炭開采,山西平均3分鐘地下就出現一列火車皮的空洞,現在開采速度則更快。”
白中科說,資源城市山西要在資源鼎盛期盡快邁出轉型的步伐,開采煤炭的同時做好土地資源管理。如果涉及到人類生存的土地資源不去好好管理,那么在城市發展的過程中就會出現更大的問題和災難。
山西省國土廳耕地保護處處長趙勤正對中新網表示,因此,在做好較大規模的土地開發和整理的同時,加強對生產建設過程中造成的被破壞、被擠占土地的復墾,挖掘新增耕地的潛力,是山西省實現土地資源永續利用和集約節約利用土地的必然選擇。
復墾的山西樣本
羅明說,“山西在土地復墾方面做的任何努力都不過分,而且還會得到國際國內以及國家各部門的支持,如山西的平朔煤礦。”
據了解,平朔煤礦可謂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產物。鄧小平與哈默博士的一次握手,催生了中美第一個合資項目、亞洲最大的現代化露天礦——“中美合資平朔露天煤礦”。
記者在平朔煤礦采訪時了解到,平朔開創了中國礦山土地復墾及生態治理工作的先河。截至目前,平朔已累計投入20億元,完成土地復墾3.1萬畝,礦區復墾率達50%以上,排土場植被覆蓋率達到90%以上。
記者在安太堡礦西排耕地恢復區看到,昔日寸草不生的礦區已變得綠樹成蔭、生機盎然,成為野兔、野雞、狐貍等動物的樂園。通過復墾,現已獲得有生產力的土地面積為2000公頃,并產生了不錯的經濟效益。
更為難得的是,在安太堡礦內排土場,130座日光溫室和1座年出欄4000只肉羔羊的養殖場已經建成,礦區職工不用出礦區,就可以吃到新鮮的綠色蔬菜和羊肉。據介紹,每座大棚占地1畝,由企業投資修建,農民租賃經營,年產蔬菜2.5萬斤,凈利潤可達1.5萬—2萬元。
山西擬建土地改革新機制
為解決用地“饑渴癥”這一山西轉型路上的大難題,一位山西省發改委內部人士透露,在上報“綜改區”總體方案中,山西提出土地政策的訴求:一是,獲得對采煤沉陷區、廢棄工礦地、劣質土地的使用和審批權;二是,通過“土地置換”獲得更多的建設用地指標。
山西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張復明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山西通過開展土地整理復墾開發工作,實現耕地“占補平衡”,以確保項目建設用地需求。
山西省委書記袁純清日前表示,“在煤炭資源整合重組中,山西關閉了近1600座小煤礦,這就能開發整理13萬畝土地,中央已支持山西對廢棄工礦地整理后等量置換。”袁純清對山西全省官員提出“有關部門要研究制定具體的規劃和辦法,加緊組織實施,使各地引進的項目盡快落地。”
作為山西國土部門的官員,趙勤正說,今年3月國務院剛剛頒布實施的《土地復墾條例》明確“誰損毀、誰復墾”“誰復墾、誰受益”。這一原則,讓復墾責任“各歸其主”,確保“快還舊賬”的基礎上“不欠新賬”。
趙勤正介紹,2009年,山西率先完成了煤炭企業資源整合和兼并重組工作,《土地復墾方案》的編制與審查已納入了后續五項工作之一。
趙勤正透露,國家出臺《土地復墾條例》實施辦法之后,山西的具體實施辦法也會盡快出臺。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