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務部告訴外資:并購中國企業不必太擔心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20日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說,9月1日我國開始實施的外資并購安全審查制度,重點僅限于對國家安全造成影響,或者帶來潛在影響的少數并購行為,并不意味著對外資并購設…
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20日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說,9月1日我國開始實施的外資并購安全審查制度,重點僅限于對國家安全造成影響,或者帶來潛在影響的少數并購行為,并不意味著對外資并購設置新的門檻或者新的許可程序。在外資并購中國企業問題上,不必有太多擔心。
沈丹陽說,近年來,由于中國資源成本以及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外資在中國的并購也開始活躍起來,而且這一趨勢會不斷增強,外資并購將逐步成為中國利用外資的主要形式之一。今年1至8月,我國利用外資中并購項目達到34億美元,比往年有較大增長。
沈丹陽還透露,商務部將與有關部門研究如何規范協議控制模式(VIE)的做法和行為。
VIE在國內被稱為“協議控制”,是指在境外注冊的上市公司與境內的業務運營公司相分離,境外的上市公司通過協議的方式控制境內的業務公司,業務公司就是上市公司的VIE。
路透社此前報道稱,證監會在一份內部報告中建議政府部門取締VIE這種有爭議的公司結構。并且,證監會正在推動商務部帶頭監管VIE,因為新的VIE在設立前都需要獲得商務部的批準。
對此,沈丹陽表示,目前并不了解是否有這一報告。對VIE這一模式,現在并無法律法規,也沒有專門政策加以規范。
事實上,自2011年9月1日起實施的《商務部實施外國投資者并購境內企業安全審查制度的規定》,已經首次提及協議控制,提出“外國投資者不得以任何方式實質規避并購安全審查,包括但不限于代持、信托、多層次再投資、租賃、貸款、協議控制、境外交易等方式。”
這一規定被認為是監管部門在推動對VIE結構進行規范的舉措。
據了解,由于中國監管部門只向中資公司發放互聯網和移動運營牌照,VIE模式就是中國互聯網企業在條件受限情況下,為獲得外資或實現上市而產生的一種變通方式。包括新浪、百度在內的互聯網企業均通過此類控制協議,給予在海外上市控股公司的投資者國內牌照的合約權利以及相應的收益。最近十幾年來,除了互聯網企業,到境外上市的傳媒、教育、消費類企業也紛紛采用這一模式。
來源:上海證券報
沈丹陽說,近年來,由于中國資源成本以及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外資在中國的并購也開始活躍起來,而且這一趨勢會不斷增強,外資并購將逐步成為中國利用外資的主要形式之一。今年1至8月,我國利用外資中并購項目達到34億美元,比往年有較大增長。
沈丹陽還透露,商務部將與有關部門研究如何規范協議控制模式(VIE)的做法和行為。
VIE在國內被稱為“協議控制”,是指在境外注冊的上市公司與境內的業務運營公司相分離,境外的上市公司通過協議的方式控制境內的業務公司,業務公司就是上市公司的VIE。
路透社此前報道稱,證監會在一份內部報告中建議政府部門取締VIE這種有爭議的公司結構。并且,證監會正在推動商務部帶頭監管VIE,因為新的VIE在設立前都需要獲得商務部的批準。
對此,沈丹陽表示,目前并不了解是否有這一報告。對VIE這一模式,現在并無法律法規,也沒有專門政策加以規范。
事實上,自2011年9月1日起實施的《商務部實施外國投資者并購境內企業安全審查制度的規定》,已經首次提及協議控制,提出“外國投資者不得以任何方式實質規避并購安全審查,包括但不限于代持、信托、多層次再投資、租賃、貸款、協議控制、境外交易等方式。”
這一規定被認為是監管部門在推動對VIE結構進行規范的舉措。
據了解,由于中國監管部門只向中資公司發放互聯網和移動運營牌照,VIE模式就是中國互聯網企業在條件受限情況下,為獲得外資或實現上市而產生的一種變通方式。包括新浪、百度在內的互聯網企業均通過此類控制協議,給予在海外上市控股公司的投資者國內牌照的合約權利以及相應的收益。最近十幾年來,除了互聯網企業,到境外上市的傳媒、教育、消費類企業也紛紛采用這一模式。
來源:上海證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