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家銀行超額準備金銳減1400億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較低的超額備付水平,使得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正在“暗潮涌動”,上市銀行中期業績顯示,中小銀行超額存款準備金下降十分明顯。
較低的超額備付水平,使得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正在“暗潮涌動”,上市銀行中期業績顯示,中小銀行超額存款準備金下降十分明顯。
與此同時,較低的超額準備金和較低的超儲率,也在另一個方面預示著市場的資金面緊張狀況近期仍將維持。
商業銀行超儲率0.8%
據《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統計,截至2011年6月末,除去工農中建交五大行以外,其他11家上市銀行的超額準備金總額為2949億元,與2010年12月末相比,減少了1470億元,環比減幅達到33%。
11家上市銀行中,僅有浦發銀行和招商銀行的超額準備金有所上升,其他銀行均出現了下降,其中,光大銀行和民生銀行超額準備金余額降幅最為明顯,截至2011年6月末,光大銀行和民生銀行超額準備金余額分別為110.83億元和382.29億元,與2010年12月末相比,環比降幅分別達到65.66%和40.27%。
商業銀行存放中央銀行超額存款準備金是銀行存放于中國人民銀行超出法定準備金的款項,主要用于資金清算、頭寸調撥等,另外,在銀行出現大規模支付需求之時,也可以調用超額準備金備付。
2011年央行連續6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使得商業銀行的超額準備金余額不斷下降,與此同時,超額準備金率(“超儲率”)也隨同下降。
央行數據顯示,截至2011年6月末,商業銀行的超儲率在0.8%,而該數據在2010年第四季度和2011年第二季度分別為2.0%和1.5%。
光大銀行首席宏觀分析師盛宏清曾撰文指出,超額備付水平是衡量商業銀行流動性是否安全的最重要指標,超額備付較為低下,難以應付大規模集中性的支出給銀行造成的可能性沖擊。
盛宏清表示,當前金融機構超儲率僅0.8%,如果再次提高法定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那么金融機構超儲率將只剩下0.3%,其大額支付能力面臨嚴重削弱的風險,按照經驗,上調一次存準率吸收大行資金一般在200億~300億元,中小銀行一般在20億~100億元的水平。
若取20億~100億元之間的平均值60億元來考量,如果再提準一次,光大銀行、深發展、寧波銀行、北京銀行、南京銀行將面臨著嚴重的流動性風險,截至2011年6月末,上述5家銀行的超額存款準備金分別為110.83億元、126.29億元、60.42億元、114.59億元和55.7億元。
除此之外,商業銀行也不得不考量可能面臨的大額支付風險。
據盛宏清推算,按照目前金融機構的超儲率水平,大行的大額支付資金承受力約在350億元的水平,中型銀行的大額支付資金承受力約在150億元的水平,小型銀行約在30億元的水平,農村信用社約在10億元的水平。“因此,在資本市場IPO等活動期間,商業銀行大額支付可能面臨嚴峻挑戰。”盛宏清如是寫道。
但也有業內人士表達了樂觀的看法,農業銀行戰略規劃部副處長付兵濤對本報記者表示,當前商業銀行現金管理能力很強,如果出現支付需求,可以馬上從同業市場拆借資金,出現大額支付風險概率不大。
資金面承壓
較低的超額準備金和超儲率,不僅反映了銀行較高的流動性風險,其也是資金面緊張狀況的表征。
央行在2004年第三季度的《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曾指出,對于銀行體系來說,流動性就是銀行類金融機構在中央銀行的超額準備金和商業銀行的庫存現金。
目前資金市場的短期利率在2.8%~3.5%的水平運行,資金面處于松緊適度的狀態,但市場普遍認為,在銀行備付能力疲軟之時,這種資金供求的脆弱平衡隨時可能被打破。
盛宏清認為,即使央行暫時停止提高法定準備金率,換之以加大公開市場操作量,但一旦操作量超過500億元規模,那么市場對資金緊縮的預期將急劇上升。
除了超額準備金外,低超儲率也同時刻畫出資金的緊張。某券商分析師對本報記者表示,超儲率對資金利率的影響并非線性,當超儲率超過一定水平時,超儲率的變動對資金面的影響就會小,但超儲率低時,資金面的緊張就會愈加明顯。“比如2010年6月和2011年1月,超儲率都處于非常低的水平,銀行體系資金面顯得非常緊張。”
“影響資金面最重要的是大行的資金狀況,這是因為大行是市場上主要的資金融出方,資金集中在大行手中,有利于提高資金的運轉效率。”上述分析師表示,“即便銀行體系的超儲率相對偏低,只要大行的超儲率相對保持高位,那么資金面的市場狀況就穩定。”
據盛宏清測算,大行的超儲率只有0.7%,但值得注意的是,2011年中期業績顯示,除工行以外的國有大行,超額存款準備金絕對值均出現上升,總額比2010年底提高了1478億元,達到6532億元,工行在半年報中并沒有公布超額存款準備金余額。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與此同時,較低的超額準備金和較低的超儲率,也在另一個方面預示著市場的資金面緊張狀況近期仍將維持。
商業銀行超儲率0.8%
據《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統計,截至2011年6月末,除去工農中建交五大行以外,其他11家上市銀行的超額準備金總額為2949億元,與2010年12月末相比,減少了1470億元,環比減幅達到33%。
11家上市銀行中,僅有浦發銀行和招商銀行的超額準備金有所上升,其他銀行均出現了下降,其中,光大銀行和民生銀行超額準備金余額降幅最為明顯,截至2011年6月末,光大銀行和民生銀行超額準備金余額分別為110.83億元和382.29億元,與2010年12月末相比,環比降幅分別達到65.66%和40.27%。
商業銀行存放中央銀行超額存款準備金是銀行存放于中國人民銀行超出法定準備金的款項,主要用于資金清算、頭寸調撥等,另外,在銀行出現大規模支付需求之時,也可以調用超額準備金備付。
2011年央行連續6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使得商業銀行的超額準備金余額不斷下降,與此同時,超額準備金率(“超儲率”)也隨同下降。
央行數據顯示,截至2011年6月末,商業銀行的超儲率在0.8%,而該數據在2010年第四季度和2011年第二季度分別為2.0%和1.5%。
光大銀行首席宏觀分析師盛宏清曾撰文指出,超額備付水平是衡量商業銀行流動性是否安全的最重要指標,超額備付較為低下,難以應付大規模集中性的支出給銀行造成的可能性沖擊。
盛宏清表示,當前金融機構超儲率僅0.8%,如果再次提高法定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那么金融機構超儲率將只剩下0.3%,其大額支付能力面臨嚴重削弱的風險,按照經驗,上調一次存準率吸收大行資金一般在200億~300億元,中小銀行一般在20億~100億元的水平。
若取20億~100億元之間的平均值60億元來考量,如果再提準一次,光大銀行、深發展、寧波銀行、北京銀行、南京銀行將面臨著嚴重的流動性風險,截至2011年6月末,上述5家銀行的超額存款準備金分別為110.83億元、126.29億元、60.42億元、114.59億元和55.7億元。
除此之外,商業銀行也不得不考量可能面臨的大額支付風險。
據盛宏清推算,按照目前金融機構的超儲率水平,大行的大額支付資金承受力約在350億元的水平,中型銀行的大額支付資金承受力約在150億元的水平,小型銀行約在30億元的水平,農村信用社約在10億元的水平。“因此,在資本市場IPO等活動期間,商業銀行大額支付可能面臨嚴峻挑戰。”盛宏清如是寫道。
但也有業內人士表達了樂觀的看法,農業銀行戰略規劃部副處長付兵濤對本報記者表示,當前商業銀行現金管理能力很強,如果出現支付需求,可以馬上從同業市場拆借資金,出現大額支付風險概率不大。
資金面承壓
較低的超額準備金和超儲率,不僅反映了銀行較高的流動性風險,其也是資金面緊張狀況的表征。
央行在2004年第三季度的《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曾指出,對于銀行體系來說,流動性就是銀行類金融機構在中央銀行的超額準備金和商業銀行的庫存現金。
目前資金市場的短期利率在2.8%~3.5%的水平運行,資金面處于松緊適度的狀態,但市場普遍認為,在銀行備付能力疲軟之時,這種資金供求的脆弱平衡隨時可能被打破。
盛宏清認為,即使央行暫時停止提高法定準備金率,換之以加大公開市場操作量,但一旦操作量超過500億元規模,那么市場對資金緊縮的預期將急劇上升。
除了超額準備金外,低超儲率也同時刻畫出資金的緊張。某券商分析師對本報記者表示,超儲率對資金利率的影響并非線性,當超儲率超過一定水平時,超儲率的變動對資金面的影響就會小,但超儲率低時,資金面的緊張就會愈加明顯。“比如2010年6月和2011年1月,超儲率都處于非常低的水平,銀行體系資金面顯得非常緊張。”
“影響資金面最重要的是大行的資金狀況,這是因為大行是市場上主要的資金融出方,資金集中在大行手中,有利于提高資金的運轉效率。”上述分析師表示,“即便銀行體系的超儲率相對偏低,只要大行的超儲率相對保持高位,那么資金面的市場狀況就穩定。”
據盛宏清測算,大行的超儲率只有0.7%,但值得注意的是,2011年中期業績顯示,除工行以外的國有大行,超額存款準備金絕對值均出現上升,總額比2010年底提高了1478億元,達到6532億元,工行在半年報中并沒有公布超額存款準備金余額。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延伸閱讀
- 上一篇:習近平:中國當前著力穩定物價 下一篇:今日辟謠(2023年1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