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PMI指數降幅收窄 經濟發展態勢趨穩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CFLP)1日發布數據顯示,7月份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為50.7%,環比回落0.2個百分點,這是該指數連續第四個月出現回落,并創下29個月以來新低。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CFLP)1日發布數據顯示,7月份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為50.7%,環比回落0.2個百分點,這是該指數連續第四個月出現回落,并創下29個月以來新低。
值得注意的是,7月PMI環比回落僅0.2個百分點,好于此前市場預期,顯示出中國經濟發展態勢趨穩。同一天公布的匯豐PMI終值數據則跌至49.3%,為一年來首次跌破50%的枯榮分水嶺。但CFLP公布的7月PMI仍穩定在50%的榮枯線之上,并且高于市場普遍預期的50.2%,這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市場的謹慎情緒。
PMI數據好于預期
針對7月份PMI數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立群認為,“PMI指數已經連續4個月下降,預示我國經濟仍然處于回調過程。從經濟增長率變化看,總體呈平穩回調態勢,這是符合調結構、轉方式的目標的。”
“這既受到5至7月為制造業淡季的季節性因素影響,同時也是緊縮性宏觀政策對總需求的抑制作用逐步顯現的結果。”中金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彭文生說。
東吳證券研究所副所長黃琳對記者表示,“PMI指標在連續幾個月大幅下滑后,降幅收窄,說明中國經濟增速放緩態勢趨穩,并不存在經濟硬著陸的風險。11個分項指標也一改全線下降的局面,出現六升五降,關鍵的新訂單指數上升反映了需求的止跌企穩。”
澳新銀行劉利剛認為,從PMI指數的總體表現來看,盡管7月數據好于市場預期,但仍然表明宏觀調控政策對制造業產生了明顯的緊縮作用。
“需要指出的是,PMI指數存在明顯的季節性和周期性,從歷史數據來看,7月PMI往往是年中低點。從與PMI相關度較高的工業增加值以及工業利潤的表現來看,6月工業增加值已經出現明顯反彈,而上半年的工業利潤也表現搶眼,預計8月PMI將出現較為強勁的反彈。”劉利剛說。
分項指數一改全線下降局面
從分項指數來看,生產指數、產成品庫存指數、新出口訂單指數、購進價格指數、原材料庫存指數下降,前兩個指數降幅超過1個百分點;新訂單指數、積壓訂單指數、采購量指數、進口指數、從業人員指數、供應商配送時間指數有所上升,升幅在1個百分點以內。
值得注意的是,綜合指數趨穩,分項指數升降并存。從11個分項指數來看,一改全線下降的局面,走勢出現分化,呈現六升五降。分項指標的明顯好轉意味著,經濟發展經歷增速持續平穩回落之后,正在進入一個適度增長平臺。
特別是7月PMI新訂單指數回升明顯。該分項指標為51.1%,比上月回升0.3個百分點。劉利剛說,該指數自去年12月份以來,除了今年3月份短暫回升以外,呈持續下降趨勢,并且降幅較大,多在1個百分點以上。7月出現回升,或預示著當前國內需求增長獲得了新的支撐。受新訂單指數上升拉動,7月采購量指數、進口指數、從業人員指數也有所上升。
庫存指數則出現了快速下降,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工業終端需求仍然保持在較為強勁的水平。總體來看,今年以來,庫存指數呈波動性下滑。7月產成品庫存指數、原材料庫存指數均保持在50%以下,并且較6月回落幅度較大,分別為1.8個百分點和0.9個百分點。“庫存指數快速下降,或預示著庫存調整即將結束,后期面臨新一輪補庫需求。”CFLP分析指出。
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也表示,7月PMI分項指標表明終端需求有所改善。新訂單數逆季節性上行,主要因內需改善,而終端需求改善也減緩庫存壓力,原材料、產成品庫存指數均降至50%以下,回落幅度分別為歷年同期次高、最高水平。
關注經濟發展中的隱憂
與此同時,當前經濟發展中的一些隱憂也不容忽視。CFLP分析認為,雖然價格漲勢減緩,但通脹壓力依然較大。
另外,企業發展景氣依然低迷。PMI反映出目前我國小型企業發展困難、內資企業景氣普遍下降。小型企業PMI指數已連續三個月處在50%以下。
CFLP還指出,目前行業發展缺乏亮點。從PMI來看,目前在20個行業中,有12個行業高于50%,1個行業位于50%,7個行業低于50%。但從分布來看,行業間的差距較小。高于50%的行業其PMI指數多集中在52%附近,低于50%的行業多集中在48%附近。
“這反映出目前行業發展略顯疲沓,缺乏亮點,缺乏‘龍頭’行業的引領。下半年要在調結構、促轉變上做文章,著力培育新的增長點,加快構筑經濟增長的新基礎。”CFLP指出。
來源:上海證券報
值得注意的是,7月PMI環比回落僅0.2個百分點,好于此前市場預期,顯示出中國經濟發展態勢趨穩。同一天公布的匯豐PMI終值數據則跌至49.3%,為一年來首次跌破50%的枯榮分水嶺。但CFLP公布的7月PMI仍穩定在50%的榮枯線之上,并且高于市場普遍預期的50.2%,這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市場的謹慎情緒。
PMI數據好于預期
針對7月份PMI數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立群認為,“PMI指數已經連續4個月下降,預示我國經濟仍然處于回調過程。從經濟增長率變化看,總體呈平穩回調態勢,這是符合調結構、轉方式的目標的。”
“這既受到5至7月為制造業淡季的季節性因素影響,同時也是緊縮性宏觀政策對總需求的抑制作用逐步顯現的結果。”中金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彭文生說。
東吳證券研究所副所長黃琳對記者表示,“PMI指標在連續幾個月大幅下滑后,降幅收窄,說明中國經濟增速放緩態勢趨穩,并不存在經濟硬著陸的風險。11個分項指標也一改全線下降的局面,出現六升五降,關鍵的新訂單指數上升反映了需求的止跌企穩。”
澳新銀行劉利剛認為,從PMI指數的總體表現來看,盡管7月數據好于市場預期,但仍然表明宏觀調控政策對制造業產生了明顯的緊縮作用。
“需要指出的是,PMI指數存在明顯的季節性和周期性,從歷史數據來看,7月PMI往往是年中低點。從與PMI相關度較高的工業增加值以及工業利潤的表現來看,6月工業增加值已經出現明顯反彈,而上半年的工業利潤也表現搶眼,預計8月PMI將出現較為強勁的反彈。”劉利剛說。
分項指數一改全線下降局面
從分項指數來看,生產指數、產成品庫存指數、新出口訂單指數、購進價格指數、原材料庫存指數下降,前兩個指數降幅超過1個百分點;新訂單指數、積壓訂單指數、采購量指數、進口指數、從業人員指數、供應商配送時間指數有所上升,升幅在1個百分點以內。
值得注意的是,綜合指數趨穩,分項指數升降并存。從11個分項指數來看,一改全線下降的局面,走勢出現分化,呈現六升五降。分項指標的明顯好轉意味著,經濟發展經歷增速持續平穩回落之后,正在進入一個適度增長平臺。
特別是7月PMI新訂單指數回升明顯。該分項指標為51.1%,比上月回升0.3個百分點。劉利剛說,該指數自去年12月份以來,除了今年3月份短暫回升以外,呈持續下降趨勢,并且降幅較大,多在1個百分點以上。7月出現回升,或預示著當前國內需求增長獲得了新的支撐。受新訂單指數上升拉動,7月采購量指數、進口指數、從業人員指數也有所上升。
庫存指數則出現了快速下降,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工業終端需求仍然保持在較為強勁的水平。總體來看,今年以來,庫存指數呈波動性下滑。7月產成品庫存指數、原材料庫存指數均保持在50%以下,并且較6月回落幅度較大,分別為1.8個百分點和0.9個百分點。“庫存指數快速下降,或預示著庫存調整即將結束,后期面臨新一輪補庫需求。”CFLP分析指出。
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也表示,7月PMI分項指標表明終端需求有所改善。新訂單數逆季節性上行,主要因內需改善,而終端需求改善也減緩庫存壓力,原材料、產成品庫存指數均降至50%以下,回落幅度分別為歷年同期次高、最高水平。
關注經濟發展中的隱憂
與此同時,當前經濟發展中的一些隱憂也不容忽視。CFLP分析認為,雖然價格漲勢減緩,但通脹壓力依然較大。
另外,企業發展景氣依然低迷。PMI反映出目前我國小型企業發展困難、內資企業景氣普遍下降。小型企業PMI指數已連續三個月處在50%以下。
CFLP還指出,目前行業發展缺乏亮點。從PMI來看,目前在20個行業中,有12個行業高于50%,1個行業位于50%,7個行業低于50%。但從分布來看,行業間的差距較小。高于50%的行業其PMI指數多集中在52%附近,低于50%的行業多集中在48%附近。
“這反映出目前行業發展略顯疲沓,缺乏亮點,缺乏‘龍頭’行業的引領。下半年要在調結構、促轉變上做文章,著力培育新的增長點,加快構筑經濟增長的新基礎。”CFLP指出。
來源:上海證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