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因素致使中長期通脹壓力仍然較大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綜合考慮本輪物價上漲的各種因素,預計下半年物價漲幅有望高位適度回落,但長期看我國將面臨較大的物價上漲壓力。未來一個時期的物價調控政策,應堅持短期與中長期相結合,在管理好流動性的同…
綜合考慮本輪物價上漲的各種因素,預計下半年物價漲幅有望高位適度回落,但長期看我國將面臨較大的物價上漲壓力。未來一個時期的物價調控政策,應堅持短期與中長期相結合,在管理好流動性的同時,更加注重流通領域的管理,更加注重避免外部因素對我國物價的影響。
當前物價走勢的四個主要特征
1、本輪物價上漲“來得早、漲得快”。
物價上漲“來得早”,主要表現為當前物價上漲出現在經濟周期復蘇階段的初始期。一般而言,物價上漲大多出現在經濟周期復蘇階段的后期或者繁榮階段,如前期CPI漲幅較大的年份2004年、2007年和2008年均處于經濟周期復蘇階段的后期和繁榮階段。
物價漲得快,主要表現為年度CPI漲幅的變化率很大,由2009年-0.7%迅速攀升至2010年3.3%,一舉突破了3%的政府預期調控目標。2011年1至6月份我CPI累計漲幅進一步升至5.4%,增幅比去年全年高出2.1個百分點。這表明本輪物價上漲的動力強于上輪經濟周期。
2、糧食、蔬菜價格異常輪番上漲,驅動食品價格持續高位運行。
自2009年10月以來,我國食品價格漲幅不斷擴大。2011年6月份,食品價格實現同比上漲14.4%,漲幅連續6個月保持在10%以上。從構成上看,蔬菜和糧食是推動食品價格上漲的主要力量。由于蔬菜生產周期較短,能夠及時擴大生產以補市場供需缺口,所以蔬菜價格一般不會長期持續上漲。
以漲幅8%為界線,2005-2006年和2007-2008年兩輪蔬菜價格上漲持續的時間分別為9個月、13個月,平均漲幅為16.8%、18.0%。而2009年4月-2011年4月這一輪輪菜價上漲持續的時間為20個月,平均漲幅為19.3%,價格上漲持續時間和力度均超以往。
雖然近期蔬菜價格出現回落態勢,但糧食價格卻大幅上漲,漲幅連續14個月處于10%以上。2004年糧食價格大幅上漲主要由糧食供給沖擊引起,但在我國糧食連年增產的背景下其價格連續上漲屬異常。
3、非食品價格呈現出較快的上漲勢頭。
上輪經濟周期中,食品是推動物價上漲的主要力量,而非食品價格卻保持相對穩定,以CPI上漲較大的2007年、2008年為例,非食品價格僅實現上漲1.1%、1.5%;而2011年1-6月份,非食品價格實現累計同比上漲2.7%,增幅分別高于2007年、2008年1.6、1.2個百分點。
從月度來看,2011年1月,非食品價格月度同比漲幅首次突破上輪物價漲幅的峰值,同比增長2.6%,隨后月度漲幅呈現擴大趨勢,2011年6月份非食品價格同比增速達到3%,比上月加快0.1個百分點。這顯示與前期物價上漲相比,本輪物價上漲的機理已發生深刻變化。
4、外部因素對國內物價的影響程度增強
由于加工型貿易的快速發展以及快速的技術進步,我國出口結構中初級產品所占比重逐步提高,由2002年1月的16.6%提高到2011年5月份的35.7%。與此同時,隨著世界經濟復蘇,原油、鐵礦石等初級產品價格大幅上漲,以原油為例,其價格由2008年末最低每桶約40美元上升到目前每桶約100美元,漲了約2.5倍。
初級產品價格大幅上漲推動了進口價格水平上升,我國貿易進口價格增速自2009年12月轉正后,除個別月份外一直維持在10%以上,2011年5月份達到16.7%的高位。此外,國際原油價格對國內成品油價格的傳導渠道暢通,2009年以來國家發改委先后10次上調成品油價格、4次下調成品油價格,調整頻率明顯高于以往,這增強了外部因素對我國物價的影響程度。
推動我國物價上漲的主要原因
1、反危機實施的擴張性經濟政策,疊加外匯占款持續增加,致使央行釋放了過量的流動性,這是推動當前物價上漲的首要原因。
為應對2008年底經濟增速的過快下滑,我國實施了規?涨暗臄U張性經濟刺激政策,主要表現為:財政支出力度加大,2009年我國赤字率為2.79%,較2008年大幅上升2.03個百分點,2010年赤字率繼續維持在1.63%的相對高位;貸款規模超常規增長,2009年我國新增貸款規模為9.6萬億元,約為2008年的兩倍,2010年新增貸款規模仍然偏大,為8萬億元。
同時,我國外匯占款持續增加,2010年總額達到22.6萬億元,較去年增加了3.3萬億元,占GDP的比重升至56.7%。上述因素共同導致了我國貨幣供應量大幅增長。長期來看物價上漲是貨幣現象,故前期反危機實施的擴張性經濟政策和外匯占款不斷增加共同作用釋放出的大量流動性是推動物價上漲的首要原因。
2、周期性價格上漲和干旱等自然災害,是推動食品價格上漲的主要動力。
我國食品價格走勢呈現出周期性特征,上輪經濟周期食品經歷了兩輪比較明顯的上漲。1999-2003年,糧食產量5.08億噸降至4.31億噸,連續5年減產,2004年我國糧食價格驟然上漲26.6%,帶動了同期食品價格實現了10%的高增長。2007年下半年至2008年上半年,我國食品價格再次經歷了一輪明顯的上漲過程。
目前我國食品已進入了新一輪價格上漲周期,加之年初華北等小麥主產區遭遇嚴重干旱,年中長江流域等稻米主產區也遭遇了嚴重干旱,共同推動了當前食品價格持續大幅上漲。
3、資源能源供約束程度強化,尤其是傳統的廉價生產要素土地、勞動力逐漸稀缺,對當前物價上漲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我國大部分資源能源儲量位于世界前列,但人均水平卻居世界末尾。目前,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一大鐵礦石進口國,原油對外依存度超過50%,甚至儲量豐富的煤炭近幾年也需進口。而前期廉價的生產要素如土地、勞動力的供給彈性越來越小,邊際需求增加將帶來更大的價格漲幅。
近幾年,伴隨著城鎮化,我國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加快、房地產業高速發展、汽車銷量連年攀升,這提高了經濟增長對上述生產要素的需求強度。生產要素供需局面趨緊不但影響到了工業領域,也涉及了農業生產領域,因此,對當前糧食、蔬菜等食品價格以及非食品價格上漲均發揮了重要作用。
4、世界進入新一輪通脹周期,輸入性通脹因素影響明顯。
歷史經驗表明,世界各國的通貨膨脹具有同步性特征。我國經濟已和全球經濟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我國物價的走勢也必然會受世界物價走勢影響。為應對次債危機引發的經濟危機,世界各國紛紛采取了擴張性的經濟政策,財政支出規模大幅增加,貨幣供應規?涨皵U張,利率也降低到了歷史低位,這就為通貨膨脹埋下了隱患。
種種跡象表明,世界已進入了新一輪通脹周期,這一方面會通過進口品價格的上漲推動我國物價上漲;另一方面,國外大量資金涌入國內尋找投資機會,加劇了國內流動性過剩的局面,進而影響我國的物價總水平。
物價短期及長期走勢
1、下半年物價漲幅有望高位適度回落。
制約物價上漲與推動物價上漲的因素并存。今年我國貨幣供應量增速總體上不斷放緩,2011年5月份M2同比增長15.1%,增幅連續3個月維持收窄趨勢,6月份雖有所反彈,實現同比增長15.9%,但處于相對較低水平。隨著下半年貨幣緊縮的滯后效應逐步發揮作用,將對物價上漲產生一定制約作用。
但與此同時,糧食價格持續高位運行、禽肉蛋價格尤其豬肉價格大幅上漲,顯示短期內食品價格仍面臨較大的上漲壓力;電價調整也會對物價上漲產生一定推動作用。據測算,電價上調10%對CPI的潛在影響區間為0.244%至0.762%。綜合考慮上述因素以及翹尾因素作用減弱的影響,預計下半年CPI同比漲幅將會高位適度回落。
2、長期內我國將面臨較大的物價上漲壓力。
第一,消化反危機釋放的過量流動性需要一定時間。第二,食品價格可能出現慣性上漲。供給方面,土地、勞動力及化肥農藥的價格上漲難以逆轉,氣候變化異常使糧食生產面臨更大的不確定性;需求方面,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們減少了對糧食的直接消費轉而消費禽肉等制品,加之工業用糧逐步增加,糧食的需求彈性將會提高。第三,非食品價格上漲是一個長期過程。我國城鎮化和工業化的繼續推進,對資源能源、土地和勞動力等生產要素的需求強度仍然較大,但這些要素的供給約束持續增強,從而促使工業產品價格進入上升通道;勞動力成本上漲還會顯著推動服務業產品價格上漲。第四,我國價格形成機制改革的深入,增強了初級產品價格向最終產品價格的傳導能力,如原油價格向成品油價格傳導、煤炭價格向電力價格的傳導等。第五,世界新一輪通脹周期仍將會持續。
綜合來看,長期內我國將面臨較大的物價上漲壓力。
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價格大起大落
未來一個時期的物價調控政策,必須堅持短期與中長期相結合,從短期看,在管理好流動性,注意把握政策的穩定性、針對性和靈活性,把握好政策節奏和力度的同時,更加注重流通領域的管理,更加注重避免外部因素對國內物價的影響;從中長期看,要加快技術進步和自主創新,通過效率的提高來消化成本上漲因素。
1、把握好貨幣政策調整的節奏和力度,既能有效抑制物價過快上漲,又能確保不對經濟增長產生較大負面影響。
今年以來,貨幣緊縮力度之大、調整頻率之高實屬少見?紤]到貨幣政策對物價的影響存在滯后效應,以及目前實體經濟的流動性日益緊張的現狀,貨幣政策應把握好調整節奏,在充分觀察前期政策緊縮效果的基礎上決定未來貨幣政策趨向,避免政策超調帶來“經濟硬著陸”的風險。
2、完善重要農產品儲備制度,加快流通體制改革,防止價格大起大落。
由于農產品生產周期的客觀存在性,因此要建立價格經常大幅波動的產品(如糧食、豬肉)儲備制度。在豐收年份加大收儲力度,防止價格出現暴跌;在歉收年份加大儲備商品的投放力度,防止價格出現暴漲。同時要加快流通體制改革,增強農產品跨地區跨城鄉調配能力,從而縮短運輸時間,擴大農產品的市場空間,實現供給與需求的有效對接,避免出現農產品價格大起大落現象。
3、采取綜合措施減少外部因素對國內物價的影響。
一是要降低經濟增長對外需的依賴,減少經常項目順差;二是要加強對資本項目的監管,防止熱錢流入國內;三是要增加人民幣的匯率彈性,適當升值改善我國的貿易條件;四是繼續完善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防止國際原油價格大幅波動對我國物價帶來的不利影響。
4、加快技術進步,有效應對資源能源、土地、勞動力等要素價格上升帶來的物價上漲壓力。
“十二五”期間乃至更長一段時間,我國資源能源、土地、勞動力等生產要素的供需矛盾難以根本改變,甚至會呈現加劇趨勢,造成上述生產要素的價格上漲趨勢難以逆轉,從而對我國物價上漲產生持久推動力。故要通過技術進步提高資源能源的使用效率、提高勞動生產率,以減輕要素價格上漲帶來的物價上漲壓力;要加快新能源新材料的技術創新步伐,以改善不可再生資源能源供給緊張局面。
來源:上海證券報
當前物價走勢的四個主要特征
1、本輪物價上漲“來得早、漲得快”。
物價上漲“來得早”,主要表現為當前物價上漲出現在經濟周期復蘇階段的初始期。一般而言,物價上漲大多出現在經濟周期復蘇階段的后期或者繁榮階段,如前期CPI漲幅較大的年份2004年、2007年和2008年均處于經濟周期復蘇階段的后期和繁榮階段。
物價漲得快,主要表現為年度CPI漲幅的變化率很大,由2009年-0.7%迅速攀升至2010年3.3%,一舉突破了3%的政府預期調控目標。2011年1至6月份我CPI累計漲幅進一步升至5.4%,增幅比去年全年高出2.1個百分點。這表明本輪物價上漲的動力強于上輪經濟周期。
2、糧食、蔬菜價格異常輪番上漲,驅動食品價格持續高位運行。
自2009年10月以來,我國食品價格漲幅不斷擴大。2011年6月份,食品價格實現同比上漲14.4%,漲幅連續6個月保持在10%以上。從構成上看,蔬菜和糧食是推動食品價格上漲的主要力量。由于蔬菜生產周期較短,能夠及時擴大生產以補市場供需缺口,所以蔬菜價格一般不會長期持續上漲。
以漲幅8%為界線,2005-2006年和2007-2008年兩輪蔬菜價格上漲持續的時間分別為9個月、13個月,平均漲幅為16.8%、18.0%。而2009年4月-2011年4月這一輪輪菜價上漲持續的時間為20個月,平均漲幅為19.3%,價格上漲持續時間和力度均超以往。
雖然近期蔬菜價格出現回落態勢,但糧食價格卻大幅上漲,漲幅連續14個月處于10%以上。2004年糧食價格大幅上漲主要由糧食供給沖擊引起,但在我國糧食連年增產的背景下其價格連續上漲屬異常。
3、非食品價格呈現出較快的上漲勢頭。
上輪經濟周期中,食品是推動物價上漲的主要力量,而非食品價格卻保持相對穩定,以CPI上漲較大的2007年、2008年為例,非食品價格僅實現上漲1.1%、1.5%;而2011年1-6月份,非食品價格實現累計同比上漲2.7%,增幅分別高于2007年、2008年1.6、1.2個百分點。
從月度來看,2011年1月,非食品價格月度同比漲幅首次突破上輪物價漲幅的峰值,同比增長2.6%,隨后月度漲幅呈現擴大趨勢,2011年6月份非食品價格同比增速達到3%,比上月加快0.1個百分點。這顯示與前期物價上漲相比,本輪物價上漲的機理已發生深刻變化。
4、外部因素對國內物價的影響程度增強
由于加工型貿易的快速發展以及快速的技術進步,我國出口結構中初級產品所占比重逐步提高,由2002年1月的16.6%提高到2011年5月份的35.7%。與此同時,隨著世界經濟復蘇,原油、鐵礦石等初級產品價格大幅上漲,以原油為例,其價格由2008年末最低每桶約40美元上升到目前每桶約100美元,漲了約2.5倍。
初級產品價格大幅上漲推動了進口價格水平上升,我國貿易進口價格增速自2009年12月轉正后,除個別月份外一直維持在10%以上,2011年5月份達到16.7%的高位。此外,國際原油價格對國內成品油價格的傳導渠道暢通,2009年以來國家發改委先后10次上調成品油價格、4次下調成品油價格,調整頻率明顯高于以往,這增強了外部因素對我國物價的影響程度。
推動我國物價上漲的主要原因
1、反危機實施的擴張性經濟政策,疊加外匯占款持續增加,致使央行釋放了過量的流動性,這是推動當前物價上漲的首要原因。
為應對2008年底經濟增速的過快下滑,我國實施了規?涨暗臄U張性經濟刺激政策,主要表現為:財政支出力度加大,2009年我國赤字率為2.79%,較2008年大幅上升2.03個百分點,2010年赤字率繼續維持在1.63%的相對高位;貸款規模超常規增長,2009年我國新增貸款規模為9.6萬億元,約為2008年的兩倍,2010年新增貸款規模仍然偏大,為8萬億元。
同時,我國外匯占款持續增加,2010年總額達到22.6萬億元,較去年增加了3.3萬億元,占GDP的比重升至56.7%。上述因素共同導致了我國貨幣供應量大幅增長。長期來看物價上漲是貨幣現象,故前期反危機實施的擴張性經濟政策和外匯占款不斷增加共同作用釋放出的大量流動性是推動物價上漲的首要原因。
2、周期性價格上漲和干旱等自然災害,是推動食品價格上漲的主要動力。
我國食品價格走勢呈現出周期性特征,上輪經濟周期食品經歷了兩輪比較明顯的上漲。1999-2003年,糧食產量5.08億噸降至4.31億噸,連續5年減產,2004年我國糧食價格驟然上漲26.6%,帶動了同期食品價格實現了10%的高增長。2007年下半年至2008年上半年,我國食品價格再次經歷了一輪明顯的上漲過程。
目前我國食品已進入了新一輪價格上漲周期,加之年初華北等小麥主產區遭遇嚴重干旱,年中長江流域等稻米主產區也遭遇了嚴重干旱,共同推動了當前食品價格持續大幅上漲。
3、資源能源供約束程度強化,尤其是傳統的廉價生產要素土地、勞動力逐漸稀缺,對當前物價上漲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我國大部分資源能源儲量位于世界前列,但人均水平卻居世界末尾。目前,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一大鐵礦石進口國,原油對外依存度超過50%,甚至儲量豐富的煤炭近幾年也需進口。而前期廉價的生產要素如土地、勞動力的供給彈性越來越小,邊際需求增加將帶來更大的價格漲幅。
近幾年,伴隨著城鎮化,我國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加快、房地產業高速發展、汽車銷量連年攀升,這提高了經濟增長對上述生產要素的需求強度。生產要素供需局面趨緊不但影響到了工業領域,也涉及了農業生產領域,因此,對當前糧食、蔬菜等食品價格以及非食品價格上漲均發揮了重要作用。
4、世界進入新一輪通脹周期,輸入性通脹因素影響明顯。
歷史經驗表明,世界各國的通貨膨脹具有同步性特征。我國經濟已和全球經濟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我國物價的走勢也必然會受世界物價走勢影響。為應對次債危機引發的經濟危機,世界各國紛紛采取了擴張性的經濟政策,財政支出規模大幅增加,貨幣供應規?涨皵U張,利率也降低到了歷史低位,這就為通貨膨脹埋下了隱患。
種種跡象表明,世界已進入了新一輪通脹周期,這一方面會通過進口品價格的上漲推動我國物價上漲;另一方面,國外大量資金涌入國內尋找投資機會,加劇了國內流動性過剩的局面,進而影響我國的物價總水平。
物價短期及長期走勢
1、下半年物價漲幅有望高位適度回落。
制約物價上漲與推動物價上漲的因素并存。今年我國貨幣供應量增速總體上不斷放緩,2011年5月份M2同比增長15.1%,增幅連續3個月維持收窄趨勢,6月份雖有所反彈,實現同比增長15.9%,但處于相對較低水平。隨著下半年貨幣緊縮的滯后效應逐步發揮作用,將對物價上漲產生一定制約作用。
但與此同時,糧食價格持續高位運行、禽肉蛋價格尤其豬肉價格大幅上漲,顯示短期內食品價格仍面臨較大的上漲壓力;電價調整也會對物價上漲產生一定推動作用。據測算,電價上調10%對CPI的潛在影響區間為0.244%至0.762%。綜合考慮上述因素以及翹尾因素作用減弱的影響,預計下半年CPI同比漲幅將會高位適度回落。
2、長期內我國將面臨較大的物價上漲壓力。
第一,消化反危機釋放的過量流動性需要一定時間。第二,食品價格可能出現慣性上漲。供給方面,土地、勞動力及化肥農藥的價格上漲難以逆轉,氣候變化異常使糧食生產面臨更大的不確定性;需求方面,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們減少了對糧食的直接消費轉而消費禽肉等制品,加之工業用糧逐步增加,糧食的需求彈性將會提高。第三,非食品價格上漲是一個長期過程。我國城鎮化和工業化的繼續推進,對資源能源、土地和勞動力等生產要素的需求強度仍然較大,但這些要素的供給約束持續增強,從而促使工業產品價格進入上升通道;勞動力成本上漲還會顯著推動服務業產品價格上漲。第四,我國價格形成機制改革的深入,增強了初級產品價格向最終產品價格的傳導能力,如原油價格向成品油價格傳導、煤炭價格向電力價格的傳導等。第五,世界新一輪通脹周期仍將會持續。
綜合來看,長期內我國將面臨較大的物價上漲壓力。
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價格大起大落
未來一個時期的物價調控政策,必須堅持短期與中長期相結合,從短期看,在管理好流動性,注意把握政策的穩定性、針對性和靈活性,把握好政策節奏和力度的同時,更加注重流通領域的管理,更加注重避免外部因素對國內物價的影響;從中長期看,要加快技術進步和自主創新,通過效率的提高來消化成本上漲因素。
1、把握好貨幣政策調整的節奏和力度,既能有效抑制物價過快上漲,又能確保不對經濟增長產生較大負面影響。
今年以來,貨幣緊縮力度之大、調整頻率之高實屬少見?紤]到貨幣政策對物價的影響存在滯后效應,以及目前實體經濟的流動性日益緊張的現狀,貨幣政策應把握好調整節奏,在充分觀察前期政策緊縮效果的基礎上決定未來貨幣政策趨向,避免政策超調帶來“經濟硬著陸”的風險。
2、完善重要農產品儲備制度,加快流通體制改革,防止價格大起大落。
由于農產品生產周期的客觀存在性,因此要建立價格經常大幅波動的產品(如糧食、豬肉)儲備制度。在豐收年份加大收儲力度,防止價格出現暴跌;在歉收年份加大儲備商品的投放力度,防止價格出現暴漲。同時要加快流通體制改革,增強農產品跨地區跨城鄉調配能力,從而縮短運輸時間,擴大農產品的市場空間,實現供給與需求的有效對接,避免出現農產品價格大起大落現象。
3、采取綜合措施減少外部因素對國內物價的影響。
一是要降低經濟增長對外需的依賴,減少經常項目順差;二是要加強對資本項目的監管,防止熱錢流入國內;三是要增加人民幣的匯率彈性,適當升值改善我國的貿易條件;四是繼續完善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防止國際原油價格大幅波動對我國物價帶來的不利影響。
4、加快技術進步,有效應對資源能源、土地、勞動力等要素價格上升帶來的物價上漲壓力。
“十二五”期間乃至更長一段時間,我國資源能源、土地、勞動力等生產要素的供需矛盾難以根本改變,甚至會呈現加劇趨勢,造成上述生產要素的價格上漲趨勢難以逆轉,從而對我國物價上漲產生持久推動力。故要通過技術進步提高資源能源的使用效率、提高勞動生產率,以減輕要素價格上漲帶來的物價上漲壓力;要加快新能源新材料的技術創新步伐,以改善不可再生資源能源供給緊張局面。
來源:上海證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