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環渤海區域經濟合作即將跨入新階段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翻開祖國地圖的東部沿海版圖,環渤海區域呈“C”字形環抱,這是我國乃至世界上城市群、港口群最為密集的區域之一,也是我國經濟由東向西逐步擴散、由南向北梯次轉移的特殊板塊。
翻開祖國地圖的東部沿海版圖,環渤海區域呈“C”字形環抱,這是我國乃至世界上城市群、港口群最為密集的區域之一,也是我國經濟由東向西逐步擴散、由南向北梯次轉移的特殊板塊。
今年是“十二五”開局之年。在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深入發展的大背景下,國家統籌協調發展戰略加速推進,環渤海區域正像一條昂首欲飛的巨龍,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上。
“以點帶面”活力凸顯 區域發展托起第三極
近年來,尤其在世界性金融危機影響尚未消除的背景下,環渤海經濟圈仍然顯示出蓬勃的活力,成為中國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的重要引擎,穩固了繼珠三角和長三角之后中國經濟增長第三極的地位。
環渤海區域從京津冀、遼東半島、山東半島延伸到內陸地區的山西以及內蒙古中東部,面積達211萬平方公里,人口為2.9億。這一區域位于我國東北、華北和華東三大地區接合部,擁有5800公里的海岸線,服務、輻射中西部地區。
來自環渤海區域合作市長聯席會辦公室的統計數字顯示,“十一五”期間,環渤海區域發展勢頭極為強勁。2010年,地區生產總值實現12.07萬億元,是2005年的2.18倍,年均增長16%;地方財政收入實現1.15萬億元,是2005年的3.63倍,年均增長24.1%。
在拉動內需政策下,環渤海地區的經濟社會活力凸顯。“十一五”期間,環渤海地區各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4.3萬億元,是2005年的2.32倍,年均增長14.84%;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8.93萬億元,是2005年的3.61倍,年均增長25.7%;實際利用外資504億美元,是2005的2.73倍,年均增長36.4%;出口總額達到2811億美元,是2005年的2.01倍,年均增長21.2%。環渤海經濟圈的投資增長明顯高于長三角、珠三角等東南沿海地區,產業轉移“北上西進”效果已經顯現。
近年來,在國家戰略推動下,天津濱海新區首先實現“點”上的強力突破。“十一五”期間,天津濱海新區綜合經濟實力顯著增強。生產總值年均增長22.5%,經濟總量連續跨越2000億元、3000億元、4000億元和5000億元四個大臺階;地方財政收入年均增長37.6%;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9500億元,近400個重大項目竣工投產。2010年天津濱海新區GDP總量突破5000億元,超越浦東新區,實現歷史性突破。
“作為龍頭的天津濱海新區近年來實現連續跨越式發展,正是環渤海地區獲得歷史性發展機遇的寫照。”南開大學濱邯發研究院教授周立群評價指出,“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以來,全球要素‘東移’,我國改革開放重心逐漸‘北上’,這兩種趨勢都為中國環渤海區域發展帶來歷史機遇。”
區域合作轉向整體協調 產業協作激發內生動力
“點”的突破開始拉動“面”的協調增長。長期以來,環渤海區域的差距,不在于其中心的發展程度,而在于其城市與產業的協作。隨著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深入推進,環渤海地區各省(市、區)共享共贏、共同起飛的態勢正在形成。
環渤海區域合作市長聯席會秘書長龐金華表示,環渤海區域合作正在由單一的商貿合作向產業投資和專業功能區開發合作轉化;由單純的人才交流向高新技術研發和產業對接轉化;由單一的經濟合作向經濟和社會全方位合作轉化。
產業投資和開發合作方面,青島歐美投資集團在呼和浩特市投資29億元,建設生物發酵工業園;包頭科達高新技術公司在威海市投資10億元,建設科技孵化器產業園;太原重工在天津濱海新區投資20億元,建設重型裝備制造臨港基地;天津鑫茂集團在丹東市投資興建2萬平方米電子工業園。特別是,環渤海區域政府間第一個聯合興建的開發區--紅云高新技術產業園由山東省德州市和天津市紅橋區共同開發、聯合建設,園區總規劃面積為108平方公里,這一由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成功對接天津濱海新區的新模式,開啟了中國兩大經濟區域深度合作的新進程。
金融業融合發展方面,天津股權交易所與淄博市共同發起設立了淄博齊魯股權交易中心,為成長型中小企業提供高效低成本的融資服務。渤海銀行、天津銀行、盛京銀行、大連銀行、錦州銀行、齊魯銀行、威海商業銀行、河北銀行等先后在區域內互設分支機構,促進區域金融資源共享。
周立群教授表示,在環渤海區域經濟發展布局中,產業集群、產業鏈、城市圈、經濟帶等新概念已經變為現實。
城市群破解“聯城之難” 區域合作領域繼續深化
在京津合作步伐加快的帶動下,環渤海地區正在破解“聯城之難”,加速形成功能分工明確、產業體系互補的骨干城市群。
區域協作,交通先行。以京津為例,目前,在北京和天津這兩個特大城市之間,5條交通大動脈正在架起一道道的“彩虹”--京津城際鐵路、京津高速公路、津薊高速延長線、京津塘高速公路、京滬高速公路正線,京津之間真正迎來了高速交通時代。多功能、多層次、多方位、立體式的快速高效交通網,對促進以北京、天津為中心的環渤海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必將產生重要的推動作用,“同城效應”也將更加顯現。
在產業層面,環渤海地區正在積極培育和完善商會、行會等民間經濟組織,建立跨區域的行業商會,組織同行業重點企業聯合協作。環渤海區域先后建立了企業、人才、房地產、節能、旅游、信息、媒體、醫院管理等16家區域合作組織,整合了優勢資源,推動了區域合作向專業領域深度發展。
“隨著產業布局調整、項目合作、企業交流深化,環渤海區域的社會、文化交流更加通暢。環渤海區域合作的繼續深化,為環渤海地區新時期的騰飛排除了障礙。”周立群教授說。
十一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審議通過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國家對環渤海區域經濟發展又提出了更加明確的要求:環渤海區域作為我國經濟迅速成長的新的引擎,將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走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道路,致力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優化經濟結構,致力于以綠色模式推動經濟增長,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科學發展。
由此,環渤海區域合作的方向更加明確,道路更加寬闊。
來源:新華網
今年是“十二五”開局之年。在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深入發展的大背景下,國家統籌協調發展戰略加速推進,環渤海區域正像一條昂首欲飛的巨龍,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上。
“以點帶面”活力凸顯 區域發展托起第三極
近年來,尤其在世界性金融危機影響尚未消除的背景下,環渤海經濟圈仍然顯示出蓬勃的活力,成為中國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的重要引擎,穩固了繼珠三角和長三角之后中國經濟增長第三極的地位。
環渤海區域從京津冀、遼東半島、山東半島延伸到內陸地區的山西以及內蒙古中東部,面積達211萬平方公里,人口為2.9億。這一區域位于我國東北、華北和華東三大地區接合部,擁有5800公里的海岸線,服務、輻射中西部地區。
來自環渤海區域合作市長聯席會辦公室的統計數字顯示,“十一五”期間,環渤海區域發展勢頭極為強勁。2010年,地區生產總值實現12.07萬億元,是2005年的2.18倍,年均增長16%;地方財政收入實現1.15萬億元,是2005年的3.63倍,年均增長24.1%。
在拉動內需政策下,環渤海地區的經濟社會活力凸顯。“十一五”期間,環渤海地區各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4.3萬億元,是2005年的2.32倍,年均增長14.84%;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8.93萬億元,是2005年的3.61倍,年均增長25.7%;實際利用外資504億美元,是2005的2.73倍,年均增長36.4%;出口總額達到2811億美元,是2005年的2.01倍,年均增長21.2%。環渤海經濟圈的投資增長明顯高于長三角、珠三角等東南沿海地區,產業轉移“北上西進”效果已經顯現。
近年來,在國家戰略推動下,天津濱海新區首先實現“點”上的強力突破。“十一五”期間,天津濱海新區綜合經濟實力顯著增強。生產總值年均增長22.5%,經濟總量連續跨越2000億元、3000億元、4000億元和5000億元四個大臺階;地方財政收入年均增長37.6%;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9500億元,近400個重大項目竣工投產。2010年天津濱海新區GDP總量突破5000億元,超越浦東新區,實現歷史性突破。
“作為龍頭的天津濱海新區近年來實現連續跨越式發展,正是環渤海地區獲得歷史性發展機遇的寫照。”南開大學濱邯發研究院教授周立群評價指出,“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以來,全球要素‘東移’,我國改革開放重心逐漸‘北上’,這兩種趨勢都為中國環渤海區域發展帶來歷史機遇。”
區域合作轉向整體協調 產業協作激發內生動力
“點”的突破開始拉動“面”的協調增長。長期以來,環渤海區域的差距,不在于其中心的發展程度,而在于其城市與產業的協作。隨著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深入推進,環渤海地區各省(市、區)共享共贏、共同起飛的態勢正在形成。
環渤海區域合作市長聯席會秘書長龐金華表示,環渤海區域合作正在由單一的商貿合作向產業投資和專業功能區開發合作轉化;由單純的人才交流向高新技術研發和產業對接轉化;由單一的經濟合作向經濟和社會全方位合作轉化。
產業投資和開發合作方面,青島歐美投資集團在呼和浩特市投資29億元,建設生物發酵工業園;包頭科達高新技術公司在威海市投資10億元,建設科技孵化器產業園;太原重工在天津濱海新區投資20億元,建設重型裝備制造臨港基地;天津鑫茂集團在丹東市投資興建2萬平方米電子工業園。特別是,環渤海區域政府間第一個聯合興建的開發區--紅云高新技術產業園由山東省德州市和天津市紅橋區共同開發、聯合建設,園區總規劃面積為108平方公里,這一由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成功對接天津濱海新區的新模式,開啟了中國兩大經濟區域深度合作的新進程。
金融業融合發展方面,天津股權交易所與淄博市共同發起設立了淄博齊魯股權交易中心,為成長型中小企業提供高效低成本的融資服務。渤海銀行、天津銀行、盛京銀行、大連銀行、錦州銀行、齊魯銀行、威海商業銀行、河北銀行等先后在區域內互設分支機構,促進區域金融資源共享。
周立群教授表示,在環渤海區域經濟發展布局中,產業集群、產業鏈、城市圈、經濟帶等新概念已經變為現實。
城市群破解“聯城之難” 區域合作領域繼續深化
在京津合作步伐加快的帶動下,環渤海地區正在破解“聯城之難”,加速形成功能分工明確、產業體系互補的骨干城市群。
區域協作,交通先行。以京津為例,目前,在北京和天津這兩個特大城市之間,5條交通大動脈正在架起一道道的“彩虹”--京津城際鐵路、京津高速公路、津薊高速延長線、京津塘高速公路、京滬高速公路正線,京津之間真正迎來了高速交通時代。多功能、多層次、多方位、立體式的快速高效交通網,對促進以北京、天津為中心的環渤海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必將產生重要的推動作用,“同城效應”也將更加顯現。
在產業層面,環渤海地區正在積極培育和完善商會、行會等民間經濟組織,建立跨區域的行業商會,組織同行業重點企業聯合協作。環渤海區域先后建立了企業、人才、房地產、節能、旅游、信息、媒體、醫院管理等16家區域合作組織,整合了優勢資源,推動了區域合作向專業領域深度發展。
“隨著產業布局調整、項目合作、企業交流深化,環渤海區域的社會、文化交流更加通暢。環渤海區域合作的繼續深化,為環渤海地區新時期的騰飛排除了障礙。”周立群教授說。
十一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審議通過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國家對環渤海區域經濟發展又提出了更加明確的要求:環渤海區域作為我國經濟迅速成長的新的引擎,將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走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道路,致力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優化經濟結構,致力于以綠色模式推動經濟增長,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科學發展。
由此,環渤海區域合作的方向更加明確,道路更加寬闊。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