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消費回暖尚難定論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怎么是46美元,不是23美元,那我不要了。” 這是筆者近日在華盛頓貝納通一家旗艦店排隊交款時,身前一位女士對收銀員說的話。 這位年齡40多歲的美國女性肯定是將一件非半價的服裝看成半價了…
“怎么是46美元,不是23美元,那我不要了。”
這是筆者近日在華盛頓貝納通一家旗艦店排隊交款時,身前一位女士對收銀員說的話。
這位年齡40多歲的美國女性肯定是將一件非半價的服裝看成半價了,但當著這么多人的面把自己喜歡的衣服退掉是需要一點勇氣的,不過留下錢買火雞和香腸總比面子更實際。在美國很多家庭需要未雨綢繆應對不確定的明天時,筆者已經不是第一次碰到這樣的場面了。
二戰后美國歷時最長的這輪經濟衰退過后,不僅有1480萬美國人至今仍處在失業狀態,美國普通家庭也經歷了財富大幅縮水的尷尬,街頭多了很多長期失業和房產被止贖拍賣的流浪者,很多美國人也被迫學會了量入為出。
美國全國零售協會最新發布的報告預計,今年全美國將有1.38億消費者打算在感恩節之后的“黑色星期五”及周末去商場購物,該數字將比去年增加了400萬。最近也有一些分析人士和調查機構將此解讀為美國消費者信心增強的表現。
但筆者通過大量實地觀察發現,對于這個感恩節前啟動的美國消費回暖,不能一概而論,也不能以偏概全。包括美聯儲在內的權威機構都指出,美國消費者現在變得對價格因素日益在意。近日記者在華盛頓的主要商業街也發現有趣的現象:打折幅度越大的店客流越多,同一品牌不打折的一樓貨品新款區客流較少、打折的舊款二三樓人氣旺盛。在端著架子不打折的店鋪里,顧客甚至還沒導購多。
美國全國零售協會調查數據的另一面則顯示出在美國當下流行的“撿便宜貨”的新血拼心態:在1.38億考慮在感恩節購物的美國人中,有6000萬人表示肯定會去商場“血拼”,而剩下的7380萬美國人則要看商家打出的優惠活動是否足夠吸引人;價格成為當下買家決定是否掏錢的重要因素。
盡管華盛頓城里希思黎、貝納通等品牌門店的店員向筆者反映,今年感恩節前幾周的銷售情況要比去年好三四成,但是美國服裝鞋襪業聯合會總裁凱文·伯克近日告訴筆者,他覺得經濟衰退沖擊的不僅是美國的高端品牌,也包括相當多中端品牌,美國消費者的購物習慣也發生了很大變化,現在斷言經濟衰退的沖擊已經過去有些為時尚早。
美聯儲23日下午公布的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11月份會議紀要下調了今年和明年的美國經濟增速,其中把2011年美國的經濟預期增速從3.5%-4.2%大幅下調至3%-3.6%。美聯儲指出,消費者和企業花錢高度謹慎的心態、依舊緊張的信貸狀況等因素將繼續制約美國經濟的增長前景。
美國消費者聯合會11月22日公布的一項調查顯示,盡管有些美國消費者表示今年會比去年購物出手略微大方些,但很多消費者還是對美國當前的經濟形勢和個人的財務狀況擔憂。
該項調查還包含一個有趣的問題:“假如天上掉下來5000美元,你會怎么花?”結果有47%的受訪者都說要用這筆錢來還債。這一比率要比愁云慘霧的2009年同期高出整整6個百分點,也是過去十年來的最高值,由此可見美國民眾對于家庭去杠桿化的迫切心態。盡管有10%的受訪者表示今年要比去年節日消費出手更大方些,但也有41%的受訪者表示他們今年將比去年節省開支。對于家庭年收入在25000美元以下的消費者而言,他們的擔憂就更加明顯了,56%的貧困家庭成員主要擔心能否按時還上各種債務。
正如近日《華爾街日報》頭版的一篇文章指出的那樣,和大蕭條一樣,這一輪經濟衰退也造成了美國民眾消費習慣的巨變。
延伸閱讀
- 上一篇:出口增速連降八個月 日本再開“印鈔機”有理可循 下一篇:歐盟救濟余糧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