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執政黨兵敗北威州 默克爾大選風向不利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短短一周內,德國總理默克爾連續受到三重打擊:法國左派社會黨上臺,希臘選民堅決拒絕削減預算計劃,以及最關乎默克爾自身政治前途的地方選舉——基民盟(CDU)在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北威州…
短短一周內,德國總理默克爾連續受到三重打擊:法國左派社會黨上臺,希臘選民堅決拒絕削減預算計劃,以及最關乎默克爾自身政治前途的地方選舉——基民盟(CDU)在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北威州)地方選舉中慘敗。
由于北威州是德國人口最多的州,常被視作聯邦大選的風向標,因而此次地方選舉又被視為一次“迷你版大選”。而在歐洲國家抗拒默克爾式緊縮政策的同時,此次選舉失利可能會進一步削弱默克爾在德國的政治分量。
默克爾門徒敗選
北威州的經濟規模在德國首屈一指,選民占德國選民總數近六分之一,經濟規模相當于整個荷蘭。最終,在13日落幕的北威州議會選舉中,默克爾所在的中間偏右黨派基督教民主聯盟(基民盟,CDU)的投票支持率為26.3%,與2010年選舉時的34.6%相差將近8個百分點,可謂慘敗。
與此同時,中間偏左派的社民黨(SPD)取得了39.1%的選票,綠黨的投票支持率為11.3%,這是社民黨和綠黨在地方州上提前預演聯盟執政的又一范例。截至目前,這已經是綠黨和SPD第三次聯手打敗中間偏右的CDU。
事實上,由于基民盟和社民黨這兩個德國最大政黨的政綱已經變得非常相似,因此黨派領袖的個人魅力在選舉中變得至關重要。議會選舉獲勝黨派的領袖會自動成為州長,相比于社民黨州長候選人克拉夫特,被稱為默克爾門徒的基民盟州長候選人勒特根顯然缺乏吸引選民的魅力。
漢堡大學新聞學系副教授史蒂芬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明顯勒特根是一名非常具有智慧的知識分子類政客,但是在德國政壇上,他的短板是不那么熱情,讓人覺得有距離感。
值得一提的是,勒特根一直是基民盟黨內力捧的2013年聯邦選舉總理候選人之一,此次在北威州的選舉也可以看作是勒特根的一次試水。史蒂芬表示,而他的慘敗,在德國就被視為默克爾的失敗。
勒特根一直都是默克爾內閣中最重要的部長之一,且一直得到默克爾的提攜,甚至在他有意辭政從商之際,默克爾還再三挽留。不過近日的選舉讓默克爾及其身邊的人認識到,盡管勒特根非常智慧,但其政治能力確實有限。
歐洲緊縮前景堪憂
在選舉后,默克爾第一時間出來澄清,表示北威州選舉是一個地區問題,自己一以貫之的歐洲工作并不會受影響。她還表示,即使進行預算緊縮,歐元區也能實現經濟增長。
不過外界似乎并不看好默克爾在柏林所剩下的時間和可控制的政治籌碼。此次北威州的勝選盡管沒有改變德國議會的席位格局,但意味著在德國議會中的左派聯盟將變得更有對抗性,且不會在德國議會的財政契約批準問題上輕易作出妥協。
有德國媒體評論認為,一直反對緊縮政策的社民黨,有可能在德國議會中繼續聯合綠黨,削弱默克爾提出的歐洲財政契約的實際力量。
而更大的“說客”將在周二訪問柏林——法國新任總統奧朗德將在就任后訪問德國,力圖說服默克爾同意通過增加開支來刺激歐洲經濟增長。在歐洲反緊縮浪潮此起彼伏之際,默克爾與奧朗德的首次會晤,其意義并不僅限于法德交涉,更大程度上甚至關乎歐洲的緊縮風向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