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GDP高漲或倒逼五大經濟后果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近日,除海南、江蘇、江西、山東、湖北、吉林和黑龍江外,已有24個省市自治區公布了2011年的GDP預期目標。總的來看,盡管此前國家發改委打了招呼,但各地熱情依然不減。除上海和北京把GDP定在…
近日,除海南、江蘇、江西、山東、湖北、吉林和黑龍江外,已有24個省市自治區公布了2011年的GDP預期目標。總的來看,盡管此前國家發改委打了招呼,但各地熱情依然不減。除上海和北京把GDP定在8%左右之外,絕大多數省市區都定在兩位數以上,最高的重慶是13.5%,9%左右的只有河北、浙江和廣東三省。這樣的GDP將倒逼出什么經濟后果呢?
很明顯,有五個直接后果是免不了的。一是全國的GDP指標難以降下來;二是投資依然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驅動力,調結構的壓力不減;三是能源、原材料等大宗商品價格也將難以下降,國際談判條件更加苛刻;四是進出口壓力依然很重,利潤空間有限;五是消費價格和居民消費需求將變得更為敏感。
首先看今年全國的指標。據各地“兩會”的數據,今年各地的積極性都很高。比如,重慶、內蒙古、貴州的增速都有13%,山西、四川等8省市區有12%。另外,廣西、安徽、湖南、遼寧等也有10%。即便墊底的北京和上海也有8%。只有河南稱,高出全國平均水平1到2個百分點。
另外7個省區的數據雖沒有公布,但估計都不會低于9%。這樣算來,今年全國的GDP很可能會超過9.5%,甚至更高。但如果高于10%或11%,增長的代價將是昂貴的,也是不經濟的。因為,無論從近30年的經驗看,還是從近年來日益嚴峻的環境與資源壓力來看,都難以承受這樣的增速。
其二來看增長動力。據各地報出的數據分析,今年中西部地區的經濟增速將進一步高于東部,高低落差或在5個百分點以上。中西部地區靠什么來拉動經濟快速增長呢?很明顯,重點將包括基礎設施、生產設施和民生設施的固定資產投資。
這些后發地區之所以做這種選擇是有原因的。一是起步晚、起點低,有很大的發展需求;二是這些地區產業轉移的比較優勢突出,有明顯的投資吸引力;三是順應了國家從區域經濟布局上進行結構調整的需求;四是能消化農村剩余勞動力,有利于工業化、城市化的進展。但投資比重過大,會產生一系列問題。
其三來看大宗商品價格問題。近年來,國際大宗商品價格猛漲,一方面有美元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有新興經濟體需求的原因。中國的需求更是富資源國家和地區最為在意的事。
進一步觀察,國際期貨市場上的投機炒家炒作中國概念。對中國經濟增速特別是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加以渲染,是國際炒家最樂于做的事,F在,各地都把GDP增速定得那么高,尤其是投資率居高不下,將對資源進口企業的國際談判非常不利。
其四來看進出口壓力問題。由于經濟增速定得很高,有必要從投資、消費和凈出口環節來分解這些指標。投資率過高,需求量過大,國際談判的籌碼反而變少,這將使經濟發展的成本大幅上升。如果沒有城鄉居民收入的增長和消費環境的改善,消費也難有高增長。最后,只剩下出口了。
從這兩年情況來看,外貿增長情況雖然比預想得好,但數據顯示,一方面進口增速快于出口,是因為進口了更多、更貴的原材料與奢侈消費品,另一方面進入中國的代工零部件,讓外商享受了更多的低成本好處。在這種情況下,出口越多其實是對外國消費者讓利越多,并非是最優選擇。
其五來看居民消費需求和消費價格問題。綜合上面提到的情況,未來經濟盡管會保持高速增長,但增長的好處最終是否會落到城鄉居民頭上,目前還不容易看清楚。例如,居高不下的原材料價格會壓縮企業成本,也不利于增加居民收入,同時還會帶動其他消費品價格上漲,造成通脹壓力。
一方面,由于生產成本上升,居民收入難以提高,這對擴大消費、刺激消費需求有不利影響;另一方面,物價上漲又對城鄉居民的固有需求構成了壓力。這從兩頭影響了通過擴大內需拉動經濟增長和推動經濟轉型的戰略目標實現。因此,不適當的增速并不能給城鄉居民帶來好處。
有鑒于此,對各地GDP的高漲需要仔細分析,是不是一個最優或次優選擇,要全面平衡,統籌考慮。
- [騰訊]
- 關鍵字: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