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鐵時代下,房地產行業整合急劇加速,央企開發商分化亦在加劇,有的轉型剝離房地產業務,有的試圖逆襲爭當行業第一。
今年以來,中建系旗下多家公司逆勢在京滬等城市大舉拿地,年初至今拿地總金額已超500億元,引發了業內廣泛關注。
不僅是中建系,保利發展、華潤置地等央企在當前大環境下也一改過往謹慎作風,高調拿地,保利發展還提出“進三爭一”的目標。
“房地產行業步入下行期,整個行業面臨大洗牌,這對于具有雄厚財力與融資能力的央企來說,是一個實現彎道超車的好時機。”一位房地產行業分析師表示。
不過,也有部分央企出于對地產行業預期迥異等原因,從而謀求旗下上市公司業務轉型。例如電建集團、魯能集團將地產業務進行了整合,旗下上市公司中國電建、廣宇發展均退出房地產業務并轉型新能源。
部分央企試圖逆襲
時間回溯至2010年3月,彼時國資委出臺政策,要求除16家以房地產為主業的央企外,另外78家央企在完成自有土地開發和已實施項目等階段性工作后退出房地產業務。隨后在2011年,又有5家央企獲批保留地產業務。
不過,中航地產于2017年將地產業務出售給保利發展,中冶集團于2021年整體并入五礦集團。
截至目前,被國資委認定能展開房地產業務的央企,還有保利發展、中海地產、華潤置地、招商蛇口、中國金茂、中糧集團、中國鐵建、電建地產、華僑城、五礦地產、葛洲壩等。
地產行業高歌猛進之時,受制于拿地利潤紅線等要求,央企拿地不如民企激進。本輪房地產行業下行周期中,多家民企出現資金危機,拿地明顯放緩甚至停滯,而部分財務穩健的央企卻在公開市場持續拿地,同時還通過收并購方式持續擴儲。
據中指研究院統計數據顯示,2022年1-5月,拿地面積排名前10的房企中有9家為央國企,包括華潤置地、中國鐵建、中國中鐵、中海地產、保利發展等。
其中,華潤置地以201萬平方米的拿地面積排在第一位。從新增貨值來看,華潤置地以累計新增貨值634億元位居第一。
值得關注的是,中建系旗下地產公司拿地也較為兇猛。據界面統計,截至6月中旬,中建系地產公司拿地金額總計已超520億元,包括以172.9億元拿下京滬6宗地塊。
雖然拿地規模同比未有大幅增長,但相比其他央企開發商,保利發展“野心”最大,該公司已提出“進三爭一”的目標。保利發展董事長劉平在今年3月舉行的2021年度業績會上稱,“進三爭一”目標是基于對行業和公司自身競爭力的信心。
銷售方面,今年前5個月,保利發展實現銷售額1592億元,增速位列TOP10房企第一,與排名行業第二的萬科僅相差81億元。據克而瑞統計,2021年保利發展以5349.29億元的銷售規模排名行業第四,至2022年一季度,已躋身行業前三。
“2022年保利總貨值規模預計約8000億元,大概率將進入行業前二。”廣發證券研究員郭振表示。
“從之前排名行業前四的碧桂園、恒大、萬科、融創的情況來看,恒大與融創均因資金問題而自顧不暇,碧桂園和萬科也趨于保守和穩健,以縮減資本性開支來保衛自身流動性,因此保利未來很有可能成為行業第一。”中國企業資本聯盟副理事長柏文喜告訴記者。
中國海外發展副主席、執行副總裁羅亮在今年3月舉行的2021年度投資者會上稱,“戰略穩健是我們的基因,但我們絕對不會為了刻意的穩健,喪失任何超常發展的機會,也絕對不會因為穩健來消融我們在投資市場的血性。”
中國電建、廣宇發展“退房”
黑鐵時代下,與保利發展、中海地產截然不同的是,還有一些持牌央企出于轉型及對房地產前景不甚看好等原因,將旗下房地產資產進行剝離。
2021年9月,中國電建發布公告稱,為避免同業競爭,中國電建擬將所持有的房地產資產與控股股東電建集團持有的優質電網輔業相關資產進行置換。其中置出的資產包括電建地產。
據悉,作為持牌央企,電建地產此前是中國電建實施房地產開發業務的主體。
隨后在2022年4月,中國電建宣布,已將電建地產、飛悅臨空等資產置出,相關的交割也已經完成,電建地產控股股東由中國電建變更為電建集團。6月8日,中國電建再次公告,擬以49.42億元的價格向電建集團及電建地產等出售剩余的房地產資產。若該交易順利完成,中國電建旗下再無房地產業務。
此外,央企魯能集團近年來也在整合旗下地產業務。
由于魯能集團旗下以房地產為主業的上市公司廣宇發展與魯能集團存在同業競爭問題,在雙方經過多年的資產重組后,廣宇發展徹底將房地產業務剝離,轉型新能源。
廣宇發展于2021年12月公告稱,擬將所持全部23家地產子公司股權置出,并置入魯能集團與都城偉業合計持有的魯能新能源100%股權。
2022年1月,上述交易已經基本完成,廣宇發展已將魯能新能源過戶至上市公司名下,其原有的房地產業務也已過戶至魯能集團旗下,廣宇發展的主營業務由房地產業務變更為新能源發電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