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鋼鐵要自己用!澳洲2大產業慘“遭殃”,30%原料依賴我國進口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說到鋼鐵產業的發展,中國和澳大利亞的關系可以說是密不可分。中國每年自澳大利亞進口大量的鐵礦石,然后加工成鋼鐵供應國內以及海外市場,連澳大利亞也是中國鋼鐵的重要客戶。不過,中澳在這…
01
為了推進節能減排的進度,我國自今年來大小動作不斷,尤其是在鋼鐵這一塊。先是督促各大鋼鐵生產巨頭制定節能減排目標,還出臺了鋼鐵限產令。根據工信部的規劃,2021年我國將全面實現鋼鐵產量同比下降,嚴禁鋼鐵企業新增產能。
但是,轉眼今年已經過去一半了,我國鋼鐵生產的“業績”依舊十分突出。數據顯示,今年1-6月,中國鋼材出口總量為3738萬噸,同比增幅達30.2%。前七個月的粗鋼產量6.49億噸,較去年高出8%。
然而,與以往不同的是,我國上半年鋼鐵產量增加,出口量也增加,而鐵礦石的進口卻在減少,這似乎預告了我國鋼企在下半年減產的決心。海關總署公布的數據顯示,1-7月我國總計購買了6.5億噸左右的鐵礦砂,同比減少了1.5%。其中,7月單月的鐵礦石進口規模僅為8850萬噸,同比大降21.4%。
這不,鋼鐵產量數據前腳剛出,后腳就帶來了各地下半年限產的消息。據報道,目前鋼鐵制造重鎮唐山已經下達命令,要求當地19家鋼企嚴格執行減排30%的要求。另外還有江蘇、山東、安徽、山西、甘肅、山西等地都下發了規定,發誓要保證全年產量不超過去年。
02
中國這邊下定決心減少鋼鐵生產,可就苦了澳大利亞的建筑商們。此前,澳大利亞鋼鐵協會的重要代表人士大衛·布坎南 (David Buchanan)就指出,中國鋼鐵產品的供應規模也在縮減,同時帶動了價格的飆升,再加上全球海運費用持續上漲,導致澳大利亞建筑業很“難過”,當前包括鋼材在內的原材料成本正在不斷攀升。
數據顯示,除了本地的BlueScope和InfraBuild等制造商的鋼鐵供應,澳大利亞還有33%的鋼材依賴進口,每年進口的鋼鐵規模在160萬-200萬噸左右,這其中絕大部分來自中國。此前曾有媒體給出統計數據,中國鋼鐵在澳洲鋼材進口規模的占比約為30%。
除了鋼鐵價格不斷上升之外,澳洲貿易商還在擔憂,未來自中國進口鋼鐵,可能還要支付額外的進口費用。日前,有業內人士曝出消息,已經有少數中國貿易商未雨綢繆,要求澳洲進口商在貿易條款中增加額外條件,要求后者為接下來可能征收的額外關稅“買單”。
要知道,2020年,為了全面推動各行各業的復工進程,我國的鋼鐵產量突破歷史新高,達到了10.5億噸,還一舉帶動了鐵礦石的現貨價格同比飆漲75%。有業內人士發出警告,如果繼續出口低端鋼鐵產品(例如鉻鐵),不僅賺不了錢,而且此舉還把污染和碳排放留給自己,同時給國內的能源消耗和碳減排帶來巨大壓力,得不償失。
總之,我國已經發話了,接下來鋼鐵工業發展將以“滿足內需為主,不以出口為導向”。說白了就是,我國生產的鋼鐵要留給自己用,像澳大利亞、美國這類想著從海外“白嫖”現成鋼鐵以轉移污染的國家,就自己另外想辦法吧。